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环球 > 亚洲 >

竹内亮:拍摄冬奥村,日本同事觉得VR很有意思

来源:Admin5 2022-02-04 19:27

观察者网:我们先说说《走近大凉山》。十年之后再访大凉山,您觉得大凉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竹内亮:是环境,当地的交通和人们的居住环境有很大变化。许多人都住上了安置房。十年前,我去大凉山的时候,是骑着驴进入农村的。但是现在基本上马路都通了,可以开车进去。虽然大凉山还是很远,但是比以前方便多了。

《走近大凉山》资料图

观察者网:在您的纪录片里,通往悬崖村的路上,我们会看到背着打印机攀登悬梯的移动银行工作人员,还有一位会使用手机支付的70多岁的彝族奶奶。在路上看到他们,您当时有什么想法?

竹内亮:我第一反应是惊讶,没想到在这么偏僻的地方,一个似乎完全跟网络世界没有关系的老奶奶居然会知道手机支付。这在日本,是完全想象不到的场景。因为日本本身还没有普及移动支付,虽然日本现在也慢慢开始推广了,但是还没有普及到全国,尤其是在偏僻的农村地区,日本的老奶奶、老爷爷肯定没有用过移动支付,所以这个差距非常大,让我很惊讶。

卖水的彝族奶奶

观察者网:在纪录片中,您和一个彝族家庭交流了很长时间。你们谈到了山里很缺支教老师,谈到了大凉山的孩子们要走出大山很不容易,谈到了大凉山的村民外出务工的故事,也谈到了大凉山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各方付出许多努力……这样的交流是否也加深了您对中国扶贫事业的理解?

竹内亮:我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教育方面的情况。虽然像我刚才说的,当地基础设施变好了,居住条件变好了,各种各样的环境好了,可教育方面的话,尽管也有改善,但总体上还是很困难。因为那边真的没有充分的教育资源,支教老师很少,然后当地老师的教育水平其实跟城市比的话,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现在我觉得,改善教育方面的环境会是他们下一步的工作。

比如说,现在不是有高科技的远程教育嘛,或许就可以给山里的孩子们直播来自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中小学的课堂内容。我觉得或许只能这样做,要不然大城市里比较厉害的老师也不太可能去大凉山长时间上课。

观察者网:当日本观众看完《走近大凉山》之后,他们有什么想法和反馈?

竹内亮:我在2021年播出了很多作品,除了《走近大凉山》,还有东京奥运会、华为等等主题的各种各样的纪录片,一共有20多个片子。没想到《走近大凉山》是反响最好的,在我们的平台上,点击量大概500万左右。

日本的人口只有1亿,能达到500万的点击量,是很高了。而且除了我们的平台,还有日本最大的电视台NHK也播出了《走近大凉山》。我真的没想到,日本人对中国农村的故事这么感兴趣,有500多万人看。我真的很惊讶!

观察者网:您觉得为什么日本的观众会对这个片子这么感兴趣?

竹内亮:一个原因是我们这次拍了彝族的生活,日本人比较喜欢看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文化。第二个原因是大凉山的风景特别好,而且很壮观。

其实,日本人在媒体上很少能看到这样的片子。在日本能看到的中国的信息,基本上以政治、经济,还有社会问题为主。大家很少能看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而且还是一个风景那么漂亮的地方,一个少数民族的真实生活。估计这个片子对他们来讲很新鲜。

对日本人来说,中国是一个邻居,但是他们并不一定了解邻居的真实状态,所以基本就是通过我们的片子,更深度地了解邻居的生活,这样一种感觉吧。

走进悬崖村村民的新家

观察者网:在去往大凉山的火车上,卖葡萄的小哥说日本人很坏,您当时回答说:“不能这么说,每个国家都有好人和坏人,不是所有日本人都坏。”您也了解基于历史原因,有些中国人对日本的印象并不好。在采访拍摄中,您是否也会遇到误解?遇到误解时,您是怎么和受访人解释“日本人”这个身份的?

竹内亮:我经常去中国的内陆地区,还有偏远山区拍摄。不仅是大凉山,我去年还去了贵州的农村、内蒙古的农村、东北的农村,每次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一些人知道了我是日本人,就会想说日本人是坏人,然后什么“小日本”、“日本鬼子”之类的,基本就是抗日剧里那种日本人的坏角色的感觉。这个,我已经习惯了。

投稿郵箱:mishu@188.com Copyright © 2017-2019 unwto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