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故事:【激情岁月】平民坊(操场巷)的红色记忆
操场巷全貌 绘图/@陶浒
一
操场巷位于新城区东三路东段。据《新城区地名志》载:操场巷:位于尚勤路以东,新中东巷以西,北起东三路,南向不通。(主通道)长69米、宽3米,青砖路面。1947年拓建,因原系操场得名操场巷。1966年更名为英姿巷,1972年恢复原名。1994年因低洼改造,居民就地安置在新中小区。
操场巷所处区域为清满城贵族居住区,1911年辛亥革命一把大火,让这里成为一片废墟,到处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一派荒凉。据上一代老人们讲,1926年2月至11月,西安城被刘镇华镇嵩军围困,当时城东一线战事激烈,守城将士伤亡惨重,东三路东段南侧操场空地,曾用于救治伤员。
同年11月冯玉祥率国民军联军击溃刘镇华,解西安之围。冯玉祥抵达西安后,在尚仁路(今解放路)以东的废墟上划地建设营房。1922年10月28日,陕西慈善第一人张子宜先生在原满城大街中段路东(今东三路西段)创办西安孤儿教养院时,得到陆少文(陆建章之子)、冯玉祥的支持,孤儿教养院占地达120亩。
满城(尚仁路)废墟 绘图/@陶浒
1929年,因年馑造成陕西众多孤儿流离失所,朱庆澜临危受命,携善款在崇中路建立西安灾童教养院(后东三路小学、西安市第四十三中学),收容流落西安的孤童,一面施以文化教育,一面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为此冯玉祥捐赠朱庆澜营房300间。灾童教养院建立同时,又在其南面,从东到西并排修了两条南北走向的小巷,每巷各建面对面的十二个规格一致的院落,分别名曰平民一所、平民二所,安置了近二百户灾民。西安灾童教养院对面的操场,后来难民聚集形成操场巷。
就是这个平民聚集的地方,当年曾成功隐藏过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欧阳钦和夫人黄葳,是中共一个秘密联络点,留下了一段红色记忆。
二
熊向晖(1919年4月-2005年9月,原名熊汇荃。中共情报工作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被毛泽东誉为“一个人能顶几个师”。是隐蔽战线的孤胆英杰,新中国杰出的外交官)。
1939年3月,熊向晖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学习期满,胡宗南指定他在有西安党政军各界领导人参加的毕业典礼上代表毕业生致辞,礼成后,胡宗南找他谈话,表示满意。胡宗南说:现在的局面比过去大得多,需要一个既懂军事又懂政治的助手。他在“黄埔大家庭”里选定了熊向晖,委派熊向晖担任他的侍从副官、机要秘书,原侍从副官唐西园另有任用。如此这般,熊向晖就成了胡宗南的亲信助手——侍从副官、机要秘书。除处理文电和日常事务外,还有一项被胡宗南认为别人不能代替的工作——为他起草讲话稿。胡宗南经常到他主办的军政院校和所属部队作“精神讲话”。熊向晖起草的稿子短而精,尽是豪言壮语,最合他的口味。
1938年熊向晖在第七分校 供图/@熊蕾
工作稳定后熊向晖急迫想和组织接上头。他后来在《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以下简称《情报》)中写到:“尽管董(必武)老嘱咐我不要急于找党,我还是忍不住。接受胡宗南的委派后,我于1939年4月初到平民坊找了清华老大姐黄葳(1915-2002,原名戴中扆,上海嘉定人,1936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初期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秘书,中共陕西省委及宣传部所办刊物《西北》编委,西北民族解放先锋队妇女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当时)我不知道她在西安做什么,但我知道她是位可信可敬的共产党员。她答应帮我同党联系,以后没有下文。再找,她已搬走(新中国成立后才知道,她当时在中共陕西省委工作,不久迁往云阳。)”
黄葳是熊向晖的学长,是欧阳钦(1900-1978,号惟亮。湖南宁乡人。早年在长沙长郡中学学习,后入北京高等法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参加了中国旅法学生爱国请愿活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8月,到苏联入军事训练班学习。1926年回国,入叶挺独立团,参加了北伐战争)的妻子。
1937年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重建中共陕西省委,任命贾拓夫为省委书记,欧阳钦为省委常委、西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重点负责对西北军的统战工作和党的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1938年 1月,欧阳钦又改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军事委员会书记。为扩大抗日宣传,他主持创办了《西北》周刊,成为西北地区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当时西北地区发行量最大的刊物。
欧阳钦(1900-1978) 黄葳(1915-2002)
1939年 5月,中共中央任命欧阳钦为中共陕西省委书记。12月,由于国统区的形势日益恶化,欧阳钦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将省委机关由泾阳云阳迁往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淳耀县的安社镇(今属淳化)。
欧阳钦黄葳夫妇来到西安后一直住在平民坊,从他们居住伊始,便在这里播撒下革命的火种。
平民坊位于尚勤路东,崇悌路(东二路)崇忠路(东三路)之间,时称平民一所(西),平民二所(东)。民国地图上标识为“平民住所”,中间夹着操场(巷)。彼时,老城东北隅除平民一所、二所居住陕西难民外,其余均为外省籍人,这个片区即便被市坊俗称“平民坊”,但大多数西安人仍不为所知。
据在此地居住半个多世纪的老人们讲,当年民乐园逐渐热闹后,许多经商的人为方便而在操场四周栖居,商贩们操着各地口音犹如“万国来朝”,成为南来北往过客的杂居地。这或许是讲湖南话的欧阳钦、讲上海话的黄葳选择此地的原因之一。
平民一、二所个别院子住户因种种原因将后院墙打开,连通操场和东二、三路,从隐蔽战线安全角度看,前后有出口便于紧急疏散。由此可见,平民坊有利于掩护和隐蔽,有利于隐蔽战线人士开展秘密工作。
民国时期西安市区域全图 供图/@张和平
熊向晖再去寻找黄葳,人已不知去处。“我不好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只好等待。”他在《情报》一书中写到:“1939年12月的一天,我正在办公,门卫报告,有客要见。我出来迎,来人竟是许立群(1937年2月,我在清华介绍他入党;历任中央青委宣传部编辑科科长、《中国青年》杂志主编、中共北京市委青委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我陪他走上城墙,在寒风中长谈……”“我希望党尽快派人同我联系,不要到我办公地点,只可到我家中找我。”
如今看来,迫切为党工作的熊向晖第一次去找黄葳时,她虽答应帮他联系组织。但从熊向晖所处位置的重要性看,组织或出于长远和安全方面考虑,选择让黄葳、欧阳钦夫妇搬离,正是对他的保护。他在《情报》中说:“1941年夏,王石坚从延安到西安长住。此前,陈忠经已秘密加入共产党。我不定期地在陈忠经住所同王石坚交谈。作为周恩来两年半前下的闲棋,布的冷子,我已不闲不冷。因为胡宗南已追随蒋介石进行反共,我的‘特殊任务’也随之明确,那就是:搞情报。”
有关史料曾介绍说:抗战期间,国民党重要军事将领胡宗南曾在下马陵附近的东仓门一号或董子祠内居住和办公,并在那里接待过众多要员,直到1949年5月离开西安。当时熊向晖办公地点就在下马陵。
三
2002年5月,83岁高龄的熊向晖先生来到西安找寻故地,此刻昔日平民坊早已没了踪迹,他在下马陵城墙上俯瞰古城,内心激荡起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2002年5月,熊向晖先生在城墙下马陵段 供图/@熊蕾
下马陵 图/@西安旧事
2021年5月12日,熊向晖女儿熊蕾女士在父亲生前遗留资料中反复查询,详细列出父亲生前在西安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达15处之多,具体有:中央军校第7分校所在地王曲、秘密接头点珍珠泉浴池、张学良办的东北大学旧址战干4团、东仓门、下马陵(董子祠)、熊向晖父母居住处东仓门21号、胡宗南司令部所在地小雁塔、桃胡巷15号(光明巷内)、五典坡(寒窑)、华清池、常宁宫、新华巷(尚朴路南口北侧路西)、研究书店(西大街)、平民坊。她邀请研究西安隐蔽战线人士于胜利先生,开车载着她对上述旧址逐个观瞻、凭吊,提前打印出与之对应的故事。
下马陵处这样记载:“胡宗南真正办公和住宿的地方,都在董子祠,也就是下马陵。原先整个祠堂是一个大厅,胡宗南占用后,把东头隔成两间房子。外面一大间既做会客室,也做餐厅……当时,这儿没有电灯,晚上都要点蜡烛。在董子祠的院子里,董子祠正屋的东南角,砌了一排房子。其中两间里面开门相通的房子,是熊向晖住的地方。有几间是勤务兵住的,后面还有几间房子,是值班参谋住的地方。”
下马陵,封建社会崇儒尚礼之地,抗战时期孕育了革命火种。从这里到平民坊、新华巷、珍珠泉等秘密联络点,不过两三公里路程,但却让人感受到一个背负特殊使命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2021年5月,熊蕾女士在西安
那次,于胜利先生在接到熊蕾女士的游览计划后便开始逐一查询,很快列出了十四处地点,仅平民坊杳无音讯,令他一筹莫展。后几经周折找到了我,终于落实了平民坊位置所在,为熊蕾女士西安之行画上圆满句号。
在中国共产党的情报工作史上,出身官宦之家的“龙潭后三杰”之一——熊向晖是一位充满着传奇色彩的人物。1937年初,年仅18岁的熊向晖,打入国民党军队内部,开启了跌宕起伏的特工生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书写了传奇的“敌营十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熊向晖在风云变幻的外交战线不辱使命,完成了一项项重要任务,成为共和国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当年,他身处敌营,工作甫一稳定便急于找到组织,急于为党工作,赤子之心,悠悠可鉴。从下马陵到平民坊,这段不长的路串联起红色印记,星星点点照亮着革命历程。熊向晖,这位隐蔽战线的孤胆英杰,让消失的一段红色记忆,以及平民坊、操场巷重新回到红色历史当中。
2021年8月25日一稿
2022年2月9日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