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环球 > 亚洲 >

印度边扇,别人来扇更“地道”

来源:世界旅游报 2022-10-18 13:52

以前为达官贵人服务 如今让传统文化流传

扇子邮票

印度妇女制作潘卡。

在印度,夏季的天气可以用酷热形容,但《环球时报》记者在新德里待了许久后才突然发现,居然没见过周围的印度人拿着扇子扇风。通过一番探究才了解到,印度的扇子不仅历史悠久,还有不少故事。

曾是贵族奢侈品

印度的扇子叫“潘卡”,源自梵文“翅膀”,也有“边”的意思,所以潘卡不论是从形状上还是语义上,都可以翻译成“边扇”。潘卡有一个斧子把一样的手柄,扇面也是斧头形状的,置于手柄的一侧。在印度人的婚礼上,笔者也见到过潘卡。为了怕出汗毁了妆容,接亲的马车上专门安排一个亲友坐在新娘身边,手持潘卡给她扇风。大概是天气太热的关系,握着手柄扇风太慢,只见扇扇子的人直接握住扇柄和扇面相接处,把扇面横过来冲着新娘一阵猛扇。

其实,这种用法正是古时候潘卡的正确扇动方式。后来,笔者也发现用潘卡给别人扇风比给自己扇要来得方便。历史上,印度的潘卡是王公贵族专享的奢侈品,需要专门的仆人来扇风。早先的潘卡有斧头形的,也有梯形和长方形的,不像现在的这么缩微,而是如地毯大小从屋顶悬垂下来。下沿拉出几条长绳,由几名仆人拉住绳子的另一头,前后往复走动,拉动巨大的潘卡送出凉风。如今在印度的一些王宫和古老神庙中,游客注意观察的话,还能在宫殿的天花板上发现一些铁环,这些铁环就是过去悬挂大型的潘卡用的。这样一个大潘卡拉动起来,整间屋子都能觉得凉快。

“拉扇子的人”有千年历史

潘卡已经有千年历史了,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就有对潘卡的描写。负责拉扇子的仆人也有个专用的名称叫“潘卡瓦拉”,意思就是“拉扇子的人”,这份职业在印度同样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直到近代才被电风扇所取代。相比其他体力劳动,潘卡瓦拉并不需要强壮的体格,所以自古以来这个工作多数由青少年或老年人来承担。但因为潘卡瓦拉白天晚上都要倒着班随在主人身边不停地拉扇子,主人的隐私或者机密都瞒不过他们,所以对于潘卡瓦拉的忠诚度要求远高于其他仆人。甚至还有不少人家为了保密特意找聋哑人担任潘卡瓦拉的工作。但另一方面,天气热的时候难免衣服穿得少,时刻有潘卡瓦拉待在身边,家里的女眷终归觉着不方便。于是,就有人发明了遥控潘卡,就是在墙上高处与潘卡齐平的地方打一个洞,拉绳从洞里穿出来,这样潘卡瓦拉就能从屋外拉风扇了。对潘卡瓦拉来说,不用在主人眼皮子底下干活,也多了一点自由。有比较聪明的潘卡瓦拉,就在白天的时候用手拉潘卡,到了晚上,就头冲着墙躺下,把绳子头系在脚上,靠着大腿的摆动来拉动潘卡,省了不少力气。

后来,还有人发明了专门拉动潘卡的省力滑轮装置,一个人就能操作过去两三个人才能拉动的潘卡,节省了雇潘卡瓦拉的劳动力。英国殖民印度时期,那时的英国人毕竟是外来者,更加不适应当地的酷热,所以潘卡瓦拉一度成了英国殖民者家中最离不开的仆人。后世流传的英殖民时期的不少小说和书信中,都经常提到潘卡瓦拉。一些作品中还提到了主人跟潘卡瓦拉的矛盾。长时间的机械动作有催眠的作用,所以潘卡瓦拉工作时打瞌睡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夜里。为此,不时有主人打骂潘卡瓦拉的事发生。

为扇子发行邮票

近代,随着电风扇以及电力供应的普及,潘卡瓦拉们终于“下岗”了。1974年,为了纪念已经淡出历史的潘卡瓦拉,印度还拍摄了一部电影《潘卡瓦拉的反抗》以示纪念。如今,地毯般大小的巨型潘卡已经见不到了,但小型化的潘卡依然保留着斧头般的形状以及在一侧固定的习惯,于是就有了今天印度这种板斧一般的手摇扇。

如今的潘卡,从材质和样式上更趋多样化,具有地域特色,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了传承当地文化的载体。不少农村妇女在农闲时就手工制作当地特色的潘卡,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比如西孟加拉邦的棕榈叶潘卡和合欢草潘卡、比哈尔邦的竹制潘卡、古吉拉特邦的皮制潘卡、新德里的孔雀羽毛潘卡等,都很受欢迎。拉贾斯坦邦的潘卡饰以各种贴花、彩色珠子和玻璃,还有人买了挂在墙上当装饰品。而北方邦古代宫廷流传下来的用金银丝线刺绣的绸缎潘卡更是价格不菲,成为一些富人家中的收藏品。

2017年,印度还发行了16枚一套的纪念邮票,专门展示印度各地的潘卡。一位痴迷此道的印度民间老艺术家,还用自己毕生收藏的数百把潘卡建成一个小型私人博物馆,据报道,他还曾应邀到国外举办潘卡专题展览。

投稿郵箱:mishu@188.com Copyright © 2017-2019 unwto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