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环球 > 亚洲 >

亲情中华黄河故事|讲好黄河文化遗产背后的黄河故事

来源:世界旅游报 2022-11-22 19:16

讲好黄河文化遗产背后的黄河故事

 

刘勃俊

  千百年来,黄河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壮大,是中华文明的特殊象征,是每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母亲河”。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就诞生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重要史前文化。随着生产力发展,农耕技术进步,黄河流域又相继建立起夏商周等王朝。历经春秋战国的纷战至秦代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又成为历代中原王朝的核心发展区,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积淀出黄河文化,遗存下大量黄河文化遗产。地处黄河中游的运城地区也孕育了河东文化,河东文化是黄河文化的典型代表。运城古称河东,位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的黄河三角洲地带,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兼具三省地域特色的河东文化,文化遗产丰厚。当前运城市拥有各级文保单位3257处,不可移动文物6249处,文保总量居于全省首位,其中解州关帝庙、永济普救寺、芮城永乐宫等,都是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遗址。可以说,运城是名副其实的黄河文化遗产大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的发展不止需要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加强,还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只有把中国故事讲鲜、讲活,才能助推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久以来最深刻的历史积淀蕴含于其文化之中,而作为文化传承重要载体的文化遗产则是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奋斗发展历程的见证与记录。可以说,每一处历史文化遗产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对于拥有大量黄河文化遗产的运城来说,讲述黄河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就是在讲述黄河文化故事。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共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讲好黄河故事,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那么,该如何讲好黄河文化遗产背后的黄河故事呢?

 

  其一,保护好文化遗产是讲好文化遗产背后文化故事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他曾到山西大同考察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加紧保护。运城作为黄河文化遗产大市,文物保护工作更当重视,尤其是要关注高危遗产抢修工作。运城市安邑太平兴国寺塔抢修就是很好的案例。安邑太平兴国寺塔建于宋嘉祐八年(1063年),高塔耸立,是当地标志性古建筑,正如旧时民谣所诵“安邑县,好高塔,离天只有丈七八”,但它在历史上历经多次地震,塔体残破严重。2012年后,安邑太平兴国寺塔得到了文物保护部门的抢修,这一宋代文物得以更好保存。

 

  对于黄河文化遗产的利用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尤其对于围绕文化遗产开发的旅游资源和特色经营,更要注意保护。盐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料。运城地区自古盐业发达,是中国最早产盐地之一,盐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极高的保护与发掘价值。2021年《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的意见》专门提到,要“加快池盐文物保护展示,打造以池神庙为龙头的池盐文化旅游线路”。就深入保护展示池盐文物而言,要在思想上有保护意识,行动上有保护作为,开发上有保护准则,无论如何利用,都要以保护为前提。

 

  其二,讲好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故事应尊重历史。历史是客观的,讲述文化历史故事需以翔实史料作支撑,才具有说服力。学界对于运城历史的研究尚存许多空白。加强相关历史研究工作,是紧迫的,也是必要的。运城市人民政府曾提出相关意见,要围绕特色文物资源,重点推广永乐宫壁画临摹研学游、芮城古建筑探秘研学游、河东池盐文化生产运输研学游、华夏文明探源研学游、后稷农耕文化研学游等特色研学线路与品牌。围绕特色文物资源开展研学游活动目的在于将研究、学习、游览一体化,但应以“研”为前提,只有深入发掘河东文化故事背后的历史,才能讲深、讲活文化故事,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学习、游览。

 

  其三,讲好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故事应彰显文化特性。几千年来,黄河文化能够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具有开放和包容的属性,能够接纳、融合不同地域的文化、多民族的文化,形成多元合一的文化生态。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其包容性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性,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不断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讲好黄河故事,应展现黄河文化开放、包容等特性。

 

  其四,讲好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故事应注重信息化手段应用。2022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公布,其中第九十六条规定,“国家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统筹利用文化遗产地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教育基地、水工程等资源,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系统展示黄河文化”。可以说,应用信息化手段展示黄河文化,势在必行。信息化展示手段不应只限于文字和图片,还应结合最新的3D、大数据、云端存储、多媒体等技术,为网络访客提供沉浸式的浏览体验。利用好线上资源,结合好线下资源,打造具有河东特色的云端文化遗产展览,将有助于黄河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黄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形成、成熟、继续发展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文化不断繁荣的历史依据。黄河文化历史遗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需要全社会共同保护。讲好黄河文化遗产背后的黄河故事,传承中华文脉,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作者系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我市盐湖区籍人)

 

投稿郵箱:mishu@188.com Copyright © 2017-2019 unwto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