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剪纸闪耀俄罗斯:当地手艺人开班教学,造型融入俄式风情
编者按:南粤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它们走过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发展演变,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南都、N视频持续推出大型融媒策划“探宝觅踪”,系列报道“广东非遗的海外踪迹”即日起上线,讲述智利、英国、匈牙利等地文化艺术亮点背后的广东非遗身影。
剪刀起落间,具有俄式风情的教堂、俄罗斯老翁跃然纸上。她掌握的这门手艺,正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剪纸。42岁的心一与广东剪纸已经结缘十年。2012年,心一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结识了广东剪纸大师饶宝莲,“剪纸是一门令人惊叹的艺术,我真不敢相信这些作品是用剪刀完成的,她就像一位魔术师”。
次年,热爱并苦练剪纸的心一便成功在莫斯科一家博物馆举办个人剪纸展,开设大师班。但她仍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艺,于是在2016年,心一飞赴广东佛山,拜饶宝莲为师。“‘心一’是师父赐给我的艺名,她希望我可以一心一意学好剪纸。”她的本名是克谢尼亚·拉赫玛诺娃(Rakhmanova Ksenia)。
近年来,广东剪纸在以心一为代表的俄罗斯手艺人的努力下,融入俄式风情,走进当地校园。他们在剪纸中加入自己的思考,把俄罗斯的特色建筑和人物作为灵感来源。心一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在俄罗斯,人们不光在意剪纸的美丽,也十分好奇剪纸背后蕴藏的文化含义,“中国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国家,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所了解的中国”。
广东剪纸在俄罗斯
2012年11月,饶宝莲作为中国艺术家前往俄罗斯莫斯科进行文化交流。适逢俄罗斯大风雪天气,在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寒中,有两批学生每天晚上准时赶到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向饶宝莲学习剪纸技艺,心一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那之前,我对中国、对剪纸一无所知。我和朋友参加这场文化交流活动,就是想看看中国文化是怎样的。”心一告诉南都记者,当时饶宝莲穿着传统的旗袍,搭配了精美的中国传统饰品,非常漂亮。剪纸更是一门令人惊叹的艺术,有时候她甚至不敢相信,这些剪纸作品是单纯用手或剪刀完成的。“我第一次看到老师剪纸的时候,觉得她就像魔术师。”
在这次中俄文化交流活动中,心一爱上了剪纸艺术。她对剪纸的认真与投入引起了饶宝莲的注意。于是,饶宝莲以最快的速度教会她基本的创作技巧。
参加这场活动的时候,心一已经有了第一个儿子,并取得了文学博士学位,但忙碌的生活并不妨碍她为了了解剪纸文化,而从零开始学习中文。
在饶宝莲离开俄罗斯之后,心一每个周末都会练习剪纸。遇到不懂之处,便在QQ上用中文向饶宝莲请教,还会及时将自己的作品拍照后发给饶宝莲点评。
2013年,心一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用中文写文章的比赛,我赢得了第一名,奖励去中国10日游。”她跟着旅游团一起去了北京、上海、西安,这趟旅程让她对中国文化更加着迷。
直到有一天,饶宝莲将自己收徒的照片发给心一。心一便问她:“我可不可以到中国来为您敬茶,请您收我为徒?”饶宝莲回复道,“只要你愿意把广东剪纸艺术传承、发扬下去,我都可以毫无保留地教给你。”
2016年,经过了12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心一终于来到广东佛山,成为饶宝莲的第一位外籍徒弟。
“当我把茶递给师父,从她手中接过刻刀、蜡板等剪纸工具时,这种感觉真是太奇妙了,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心一说,至今她仍十分感恩师父收自己为徒,毫无保留地传道授业。
十年传艺
广东剪纸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独特的本土风格,分为纯色剪纸、衬料剪纸、写料剪纸、铜凿剪纸四大类。其中,铜凿剪纸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不是用刀刻成,而是在铜箔上用类似圆珠笔状的小钢凿,辅以木槌敲凿小钢凿,一下一下地敲凿出点点的小圆珠连成线条,再由线条构成图案。2014年,饶宝莲获评为广东剪纸省级代表传承人。
回忆起第一次剪纸的情景,心一说,“当时既紧张又兴奋,饶老师站在身侧指导我剪刀怎么转,小刀怎么放。复杂的剪纸似乎慢慢变得容易了”。
在佛山时,心一了解到,铜凿剪纸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断层。为了恢复传统铜凿剪纸,饶宝莲经过上千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复活了这项已经失传了30多年的技艺。剪纸的过程中,心一变得更加有耐心,不急不躁,“师父的刻苦钻研精神也一直鼓舞着我,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学习一门技艺需要付出很多汗水和努力”。
“当你花这么多时间去剪一幅作品时,你就有很多时间思考,我在剪什么,作品背后代表着什么,这也是我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世界的过程。”心一告诉南都记者,有些中国文化对于外国人而言很酷,也很难理解,当自己通过实践去感知时,慢慢地参透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表达自己的方式。
“师父总是耐心地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把剪刀留给我,让我亲自动手尝试。这种感觉就像学习一门乐器,老师把能教的都教了,剩下的需要我自己练习。”心一回到莫斯科后,仍然通过QQ、微信与饶宝莲保持联系,“当时通讯还不是那么发达,所以我们的联系断断续续。我把作品发给她时,她总是给我很多支持和鼓励”。
2018年,心一再度来到中国看望饶宝莲,并学习剪纸。饶宝莲告诉南都记者,为了这次出行,心一工作了两年多都没有休假,攒了一个多月的假期,带着丈夫和孩子一同前来佛山,即使她因水土不服生病了也没有一句抱怨。
心一笑着说,要达到专业的剪纸水平真的非常困难,如果只是把剪纸当成一项爱好,剪纸比努力工作更有趣。
“我接触剪纸至今已经有十年了,因为我还要照顾两个孩子,剪纸的时间很有限,但我会尽可能抽出时间去做。”对于自己的每一幅作品,心一都无比珍视,有时还会拍照上传到社交平台,“我认为既然花费了那么多努力,就应该热爱自己的每一件剪纸作品”。
俄式风情
接触剪纸后,心一得知,在莫斯科有一个中国艺术博物馆。上世纪60年代,有一名俄罗斯工程师曾去中国工作。在中国工作的时候,他就爱上了中国文化,并收集了大量的中国艺术作品。他去世后,他女儿为他举办了一个展览,展示了他一生中收集的所有收藏品,其中也有剪纸作品。
“从那次展览中,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在中国不同的地方,剪纸有不同的特点。”就在2013年,心一也如愿在莫斯科一家博物馆举办了个人剪纸展。“当时有一个中国文化主题展览,主办方邀请我将剪纸作品展出,还邀请我开设了大师班,教前来参观的人剪纸。”
近年来,心一还收到了很多学校的邀请,多次走进校园教孩子们剪纸。“有意思的是,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在学剪纸,自己也对剪纸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产生了兴趣。”
从初学者到传承者,再到推广者,心一在剪刀起落间完成了身份的转变。
无论走到哪里,心一都拿着“中国”两个字的剪纸拍照给饶宝莲看。因为饶宝莲曾对她说过:“你可以不记得我,但是不能忘记这门艺术源自中国。” 她也会在剪纸中加入自己的思考,把俄罗斯的特色建筑和人物作为灵感来源。
如今,她还将这门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孩子。在她看来,剪纸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手工能力,也能让他们接触不同的文化,胸襟变得更加开阔。每当孩子的朋友到家中做客时,心一也会向他们展示如何剪裁、使用纸张等。她说,很多俄罗斯人不太了解中国文化,当他们看到剪纸这样的艺术品时都非常惊讶。
“我表演剪纸的时候,每个人看到我的作品都会问,这个图案有什么含义,这是最有趣的地方。”心一告诉南都记者,人们不光在意剪纸艺术的美丽,也十分好奇剪纸艺术背后蕴藏的文化含义。“以前我的师父总是告诉我她剪的图案代表着什么,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样的含义,哪些图案在中国代表好运,这也是俄罗斯人最感兴趣的部分。”
心一说,她正在尝试向师父学习,教给更多人剪纸技艺,让大家感受剪纸的魅力,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真的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国家,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所了解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