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刊登洪紫千论文《自然保护区社区养老模式的探索研究》
来源:世界旅游报
2023-02-19 19:28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和基金会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展开了有益尝试,其中就有位于吉林省的公益保护地——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文简称“向保区”)。向保区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较贫困地区和老龄化“重灾区”,不仅要践行“两山”理论,也要将经济发展摆在显要位置,解决老龄问题。本文就以向保区为例,主要从缓解保护区工作与村民生产生活矛盾角度出发,浅谈我国自然保护区内村民养老模式探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建设、社区共管、创新养老
一、蓝图:化相克为相生
我们在向保区的实地调研中发现,当地的保护工作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面临不少考验。除了要恢复生态环境,与地方政府组织联动,保护区还需处理与当地村民的复杂关系。
自公益保护地成立以来,当地爆发了多起保护区和村民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保护区的工作开展。为最终能够彻底扭转这种保护区与村民互相掣肘的局面,我们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几次冲突,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传统的保护理念(如“消除人对自然的干扰”)和模式(如“生态搬迁”)并不适用于向海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借鉴以往经验,独立摸索新道路。
传统观念看来,向保区存在这样一个简单而无解的矛盾:保护区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确保作为候鸟栖息地的草场不被家畜破坏,而作为当地核心产业之一的畜牧业则以扩大草场为发展的基本需要。由于向保区范围划定时间较早,保护区范围内存在多个村民聚集点,还覆盖了原国家级贫困县——通榆县的部分地区。这种自然环境和经济收益之间的矛盾、互不理解的情况只会增加区域内耗,持续加深当地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的双重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向保区面对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国内诸多保护地当中,我们由此认识到保护区与村民思想转变的重要性。保护工作一方面必须得到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和广泛认可,否则生态保护事业的工作效率也要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我国相对贫困的情况仍普遍存在,我们还需坚持将“人本”理念渗透到保护工作开展的方方面面,甚至要将保护工作对改善民生的影响程度纳入工作成效的考评体系中。
二、蓝本:以新思想塑造新关系
要想生态文明快速自然地渗入向保区改革的细胞,就要多思考、多角度看待、多方法改变生态文明相对“孤立”的现状。这里以NGO为枢纽,从生态文明与其他领域的链接出发,对向保区在地“绿化”进行理论探索。
基于过往的努力方向和成果分析,我们对向保区就内部制度改革及老、中、青三代向海人思想转变方式分别提出如下框架,作为长期转变思想的蓝本雏形:
1.绿色制度:当地村民与基层保护的关系
搭建绿色制度对绿色经济、绿色思想、绿色社区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合乎时宜的科学制度才能引领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绿色制度一方面要紧跟最新的国家战略和地方政策,既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也要认真研究其内容以借势发展本地。当前向保区需要注意的就是农村振兴战略和5G时代的到来两股浪潮,向保区工作人员要主动学习,并带领向海人共同进步,要跟进最新科技成果,对冲地缘相对隔绝带来的信息滞后。NGO则要利用好组织优势,通过系统性的输入和贯通,避免信息差和技术落后带来的贫富差距继续扩大。
另一方面,绿色制度的搭建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地方特色设计具体方案。如向保区的巡护团队建设可以让向海人来保护向海的土地、向海的生态。这不仅能发挥当地人对生态环境、文化习俗和村民情况的了解优势,更将激发对家乡的热爱、骄傲,进而反作用于向保区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2.绿色钱袋:产业升级与特色经济的关系-立竿见影 中
2020年的脱贫攻坚战不可谓不艰苦,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守好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另一方面也要深刻认识到,对刚刚摘帽的原贫困县和较贫困地区而言,距离真正的胜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向保区,保护工作的头号拦路虎就是村民的生计问题。土地作为农民生存的基本依靠,对同一片土地的不同规划造成农民与保护区之间的问题。保护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保护区对土地的规划不可改变,而村民需要土地提供经济效益。
基于这一判断,在发展当地经济方面,我们建议向保区开展产业升级的试点工作,在有一定把握后对村民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推动当地形成特色经济。比如青储高粱的种植可以缓解牛羊的冬季口粮问题,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家畜和候鸟在冬季“争草”矛盾。尽管出于环保要求,我们暂时无法将工业引入向保区,但在核心区外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引入有益的科研项目,对服务业的影响是可以想象的。
六产的有机结合将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撑起村民的绿色钱袋,但这种结合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的拨款持续、稳定跟进;另一方面需要向保区对所有引入项目进行真实的环评和严格的审核。
客观地说,保护区既非坚决不能开发的资源,也不是没有开发潜力、不值得开发的资源。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扭转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思路,大胆发展绿色经济;另一方面,也要谨慎地引入二、三产业,并对预开展的项目仔细甄别、认真排查。
3.绿色思想:假期补习与乡土情怀的关系-潜移默化青
从思想层面上来说,青少年群体正是塑造思想观念的黄金期。为长远发展考虑,我们应为青少年群体提供各类文娱活动以加强他们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提供各类交换机会以赋予他们更广阔的思想和眼界,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向海未来数十年的生产生活方式。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向海人望子成龙的愿望极强,但保护区的地方资源往往难以提供优质的教育,特别是在寒假、暑假期间。而向海作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几乎每个假期都会吸引各大著名高校的学生前来调研、实习。因此,如果高校学生能在调研、实习期间为当地学子适当提供假期补习、体验交换,或发挥他们的特长为社区和村民带去具有奇异性的体验,这将成为黏合点,软化保护区与村民之间的关系。
此外,NGO还可加强与高校部门的联动,与公益教育机构的联系,吸引更多的社会企业进行公益投资,加强媒体资源对地方进行有效的报道。
4、绿色社区:就地养老与社会风气的关系-营造氛围老
中国素有“尊老爱幼”的文化传统,在工业化、现代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多重背景下,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年轻劳动力大多流向了城市,留守社区的大量老年人就成了空巢老人。一方面,农村空巢老人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水平都较为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梁培艳,2021);另一方面,家庭养老功能在空巢家庭中不断被弱化,加之经济条件和传统养老观念的限制,空巢老人往往难以踏入养老机构的大门。因此,养老问题的解决是保护区与社区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保护区管理机构与社区的协同合作或成破局关键,使保护区与社区达成双赢。
从保护区建设和发展角度来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离不开当地社区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只有社区和保护区合作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蓝海:看见老年群体
2019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接近中度老龄化的标准,总人数高达1.76亿(蔡昉,2020)。老龄社会的到来,加剧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自然保护区在老龄化背景下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养老问题的解决或成为缓和保护区与社区矛盾的关键。
自然保护区积极响应养老政策,既是对我国新时代养老政策措施的响应和落实,也有利于促进保护区产业升级,提高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的经济效益。通过增强居民对保护区建设的参与程度,强化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
社区共管作为一种保护区管理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各保护区均处于探索试验阶段,没有成熟理论和实践模式可参考(张引,2020)。因此,各保护区可因地制宜、应积极开拓以创新养老促进保护区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图 1 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的推移及未来预测
研究表明,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养老市场整体规模预计在 2030 年达到 20 兆元。伍伟荣等人在南岭自然保护区的研究表明,保护区可以尝试依托“乡村振兴站战略”政策,扶持社区发展处“造血”项目,从而促进保护区与社区的和谐发展(伍伟荣,2020)。本文将基于文献研究结果和访谈资料,提出解决保护区养老问题的可行思路,进而拓展多元化社区共管模式的理论内涵。
四、蓝缕:可预见的巨石和可利用的铲子
乡村的振兴战略和自然保护区是密不可分的,自然保护区要做到与周边社区共同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借鉴乡村及其他社区的养老模式和经验,探讨保护区养老的可能性。
1.保护区养老试点的选择
解决保护区的养老问题首先要解决社区居民自身的养老问题。我国明确提出“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但当前农村远没有达到这项要求。对于自然保护区而言,必须要考虑到资源保护的问题,所以社区居民养老的情况更为复杂。
其次,部分保护区及周边的社区存在资金不够充足的情况。面对这一问题,保护区可以通过引入养老产业等方式,为保护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解决养老资金的问题,进而缓和社区与保护区之间的矛盾。下文将从以上两条思路为切入点,讨论在社区和保护区共管的情况下探讨保护区养老的做法。
2.助力社区养老
由于农村老龄化及空巢老人情况相比城市更为严重,所以农村老人对于社区养老的需求更为迫切。当前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保护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帮扶。
首先是满足农村老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养老产业的从业者提到“在农村有一部分老人只能依靠邻居或者亲朋好友给他送一顿餐饭。另外,农村的精神娱乐活动相对比较匮乏,没有办法丰富老人的精神。但是当有活动来的时候,老人们有时间是很愿意参加的”。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区管理机构可以通过帮忙建设医疗站、“长者”食堂以及适老性设备设施等方式对社区养老工作进行支持。
其次是助力社区老人的“老有所为”。保护区可以发动当地具备劳动能力的老人参与保护宣传工作,加强了社区与保护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从而缓解社区与保护区之间的矛盾冲突。
3养老产业的引入
自然保护区可以尝试将养老产业作为“造血”项目引入天然保护区,把社区经济发展列入保护区工作议程,逐步形成社区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伍伟荣,2020)
自然保护区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在可开发的限度内结合周边社区的自身文化、生态和劳动力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王朝举,2020)。通过引入民宿、田园体验等养老项目开创乡村振兴发展新局面的巧路,继而解决保护区与社区之间的矛盾。
4讨论
自然保护区与内部及周围社区之间的矛盾根源在于自然环境保护与居民生计之间的问题。要在保护区寻找适合的养老之路,解决矛盾根源,保护区必须自身参与创新养老模式的积极探索和组织建设,将传统认识中不可兼得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融为一炉,形成有机整体。
由于缺乏自然保护区的调研资料,本文以乡村养老体系的建设经验为依据,结合文献和访谈资料提出的保护区养老刍议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保护区的具体养老需求尚不明确。只有深入了解老人的养老需求、经济状况及其他影响因素,才能够结合保护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养老模式设计。此外,保护区所能提供的岗位有限,无法满足生活富裕的目标。另一方面,引入养老服务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真正实施需要配合保护区的具体政策、自然资源和社区文化等。最后,保护区在引入养老项目时还需要进行详细的环境影响评价,避免“适度开发”成为空谈。
总的来说,创新养老是缓解保护区和社区矛盾的可行思路,尽管困难重重,但唯有小心求证、大胆行动才有机会打破僵局。
五、结语
纵观人类历史,欧美等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以环境为代价谋取经济利益,然后再进行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国是否有可能绕过这种曲线,走一条相对平缓的路值得我们探究。内蒙经历了过度放牧的阶段,深知其中利害,逐渐形成了游牧文化。以此为戒,向海是否有可能绕过这个阶段,直接进入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呢?
向保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的平衡问题,不仅是此地此时的困境,更是我国国情的缩影。从向保区试验田能否走出自己的道路,可以看到我国能否从老牌工业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吸取教训经验,真正走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携手共进的新道路。
作者简介:洪紫千(1999.12——)女,浙江宁波人,中央戏剧学院本科大四学生,研究方向为戏剧影视导演、社会学、新闻学、国际政治、党建管理、艺术教育、公益事业、国际文化交流。
1.参考文献
[1]蔡昉.应对人口老龄化,正视挑战与机遇[N].河南日报,2020-11-20(006).
[2]徐网谷,高军,夏欣,周大庆,李中林,蒋明康.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分布现状及其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32(01):19-23.
[3]梁培艳.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对农业经济的影响[J].山西农经,2021(03):73-74. [4]刘美萍.社区养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主导模式[J].行政与法,2010(01):49-53.
[5]郭连超,陈传明,侯雨峰,胡国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居民生计博弈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11):1319-1322+1328.
[6]王朝举.自然保护区乡村振兴的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20(09):53-55+76.
[7]张引,杨锐.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现状分析和改革建议[J].中国园 林,2020,36(08):31-35.
[8]赵宛秋.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产业发展现状.2021.01.22.
[9]伍伟荣,马徐,张家栋,谢勇,刘宗君.南岭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发展对策研究[J]. 绿色科技,2020(24):185-187.
[10]邬沧萍,杨庆芳.“老有所为”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J].人口与发展,2011,17(06):32-34.
[11]演克武,陈瑾,陈晓雪.乡村振兴战略下田园综合体与旅居养老产业的对接融合[J].企业经济,2018,37(08):152-159.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建设、社区共管、创新养老
一、蓝图:化相克为相生
我们在向保区的实地调研中发现,当地的保护工作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面临不少考验。除了要恢复生态环境,与地方政府组织联动,保护区还需处理与当地村民的复杂关系。
自公益保护地成立以来,当地爆发了多起保护区和村民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保护区的工作开展。为最终能够彻底扭转这种保护区与村民互相掣肘的局面,我们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几次冲突,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传统的保护理念(如“消除人对自然的干扰”)和模式(如“生态搬迁”)并不适用于向海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借鉴以往经验,独立摸索新道路。
传统观念看来,向保区存在这样一个简单而无解的矛盾:保护区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确保作为候鸟栖息地的草场不被家畜破坏,而作为当地核心产业之一的畜牧业则以扩大草场为发展的基本需要。由于向保区范围划定时间较早,保护区范围内存在多个村民聚集点,还覆盖了原国家级贫困县——通榆县的部分地区。这种自然环境和经济收益之间的矛盾、互不理解的情况只会增加区域内耗,持续加深当地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的双重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向保区面对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国内诸多保护地当中,我们由此认识到保护区与村民思想转变的重要性。保护工作一方面必须得到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和广泛认可,否则生态保护事业的工作效率也要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我国相对贫困的情况仍普遍存在,我们还需坚持将“人本”理念渗透到保护工作开展的方方面面,甚至要将保护工作对改善民生的影响程度纳入工作成效的考评体系中。
二、蓝本:以新思想塑造新关系
要想生态文明快速自然地渗入向保区改革的细胞,就要多思考、多角度看待、多方法改变生态文明相对“孤立”的现状。这里以NGO为枢纽,从生态文明与其他领域的链接出发,对向保区在地“绿化”进行理论探索。
基于过往的努力方向和成果分析,我们对向保区就内部制度改革及老、中、青三代向海人思想转变方式分别提出如下框架,作为长期转变思想的蓝本雏形:
1.绿色制度:当地村民与基层保护的关系
搭建绿色制度对绿色经济、绿色思想、绿色社区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合乎时宜的科学制度才能引领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绿色制度一方面要紧跟最新的国家战略和地方政策,既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也要认真研究其内容以借势发展本地。当前向保区需要注意的就是农村振兴战略和5G时代的到来两股浪潮,向保区工作人员要主动学习,并带领向海人共同进步,要跟进最新科技成果,对冲地缘相对隔绝带来的信息滞后。NGO则要利用好组织优势,通过系统性的输入和贯通,避免信息差和技术落后带来的贫富差距继续扩大。
另一方面,绿色制度的搭建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地方特色设计具体方案。如向保区的巡护团队建设可以让向海人来保护向海的土地、向海的生态。这不仅能发挥当地人对生态环境、文化习俗和村民情况的了解优势,更将激发对家乡的热爱、骄傲,进而反作用于向保区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2.绿色钱袋:产业升级与特色经济的关系-立竿见影 中
2020年的脱贫攻坚战不可谓不艰苦,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守好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另一方面也要深刻认识到,对刚刚摘帽的原贫困县和较贫困地区而言,距离真正的胜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向保区,保护工作的头号拦路虎就是村民的生计问题。土地作为农民生存的基本依靠,对同一片土地的不同规划造成农民与保护区之间的问题。保护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保护区对土地的规划不可改变,而村民需要土地提供经济效益。
基于这一判断,在发展当地经济方面,我们建议向保区开展产业升级的试点工作,在有一定把握后对村民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推动当地形成特色经济。比如青储高粱的种植可以缓解牛羊的冬季口粮问题,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家畜和候鸟在冬季“争草”矛盾。尽管出于环保要求,我们暂时无法将工业引入向保区,但在核心区外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引入有益的科研项目,对服务业的影响是可以想象的。
六产的有机结合将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撑起村民的绿色钱袋,但这种结合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的拨款持续、稳定跟进;另一方面需要向保区对所有引入项目进行真实的环评和严格的审核。
客观地说,保护区既非坚决不能开发的资源,也不是没有开发潜力、不值得开发的资源。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扭转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思路,大胆发展绿色经济;另一方面,也要谨慎地引入二、三产业,并对预开展的项目仔细甄别、认真排查。
3.绿色思想:假期补习与乡土情怀的关系-潜移默化青
从思想层面上来说,青少年群体正是塑造思想观念的黄金期。为长远发展考虑,我们应为青少年群体提供各类文娱活动以加强他们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提供各类交换机会以赋予他们更广阔的思想和眼界,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向海未来数十年的生产生活方式。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向海人望子成龙的愿望极强,但保护区的地方资源往往难以提供优质的教育,特别是在寒假、暑假期间。而向海作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几乎每个假期都会吸引各大著名高校的学生前来调研、实习。因此,如果高校学生能在调研、实习期间为当地学子适当提供假期补习、体验交换,或发挥他们的特长为社区和村民带去具有奇异性的体验,这将成为黏合点,软化保护区与村民之间的关系。
此外,NGO还可加强与高校部门的联动,与公益教育机构的联系,吸引更多的社会企业进行公益投资,加强媒体资源对地方进行有效的报道。
4、绿色社区:就地养老与社会风气的关系-营造氛围老
中国素有“尊老爱幼”的文化传统,在工业化、现代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多重背景下,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年轻劳动力大多流向了城市,留守社区的大量老年人就成了空巢老人。一方面,农村空巢老人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水平都较为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梁培艳,2021);另一方面,家庭养老功能在空巢家庭中不断被弱化,加之经济条件和传统养老观念的限制,空巢老人往往难以踏入养老机构的大门。因此,养老问题的解决是保护区与社区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保护区管理机构与社区的协同合作或成破局关键,使保护区与社区达成双赢。
从保护区建设和发展角度来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离不开当地社区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只有社区和保护区合作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蓝海:看见老年群体
2019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接近中度老龄化的标准,总人数高达1.76亿(蔡昉,2020)。老龄社会的到来,加剧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自然保护区在老龄化背景下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养老问题的解决或成为缓和保护区与社区矛盾的关键。
自然保护区积极响应养老政策,既是对我国新时代养老政策措施的响应和落实,也有利于促进保护区产业升级,提高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的经济效益。通过增强居民对保护区建设的参与程度,强化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
社区共管作为一种保护区管理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各保护区均处于探索试验阶段,没有成熟理论和实践模式可参考(张引,2020)。因此,各保护区可因地制宜、应积极开拓以创新养老促进保护区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图 1 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的推移及未来预测
研究表明,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养老市场整体规模预计在 2030 年达到 20 兆元。伍伟荣等人在南岭自然保护区的研究表明,保护区可以尝试依托“乡村振兴站战略”政策,扶持社区发展处“造血”项目,从而促进保护区与社区的和谐发展(伍伟荣,2020)。本文将基于文献研究结果和访谈资料,提出解决保护区养老问题的可行思路,进而拓展多元化社区共管模式的理论内涵。
四、蓝缕:可预见的巨石和可利用的铲子
乡村的振兴战略和自然保护区是密不可分的,自然保护区要做到与周边社区共同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借鉴乡村及其他社区的养老模式和经验,探讨保护区养老的可能性。
1.保护区养老试点的选择
解决保护区的养老问题首先要解决社区居民自身的养老问题。我国明确提出“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但当前农村远没有达到这项要求。对于自然保护区而言,必须要考虑到资源保护的问题,所以社区居民养老的情况更为复杂。
其次,部分保护区及周边的社区存在资金不够充足的情况。面对这一问题,保护区可以通过引入养老产业等方式,为保护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解决养老资金的问题,进而缓和社区与保护区之间的矛盾。下文将从以上两条思路为切入点,讨论在社区和保护区共管的情况下探讨保护区养老的做法。
2.助力社区养老
由于农村老龄化及空巢老人情况相比城市更为严重,所以农村老人对于社区养老的需求更为迫切。当前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保护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帮扶。
首先是满足农村老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养老产业的从业者提到“在农村有一部分老人只能依靠邻居或者亲朋好友给他送一顿餐饭。另外,农村的精神娱乐活动相对比较匮乏,没有办法丰富老人的精神。但是当有活动来的时候,老人们有时间是很愿意参加的”。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区管理机构可以通过帮忙建设医疗站、“长者”食堂以及适老性设备设施等方式对社区养老工作进行支持。
其次是助力社区老人的“老有所为”。保护区可以发动当地具备劳动能力的老人参与保护宣传工作,加强了社区与保护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从而缓解社区与保护区之间的矛盾冲突。
3养老产业的引入
自然保护区可以尝试将养老产业作为“造血”项目引入天然保护区,把社区经济发展列入保护区工作议程,逐步形成社区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伍伟荣,2020)
自然保护区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在可开发的限度内结合周边社区的自身文化、生态和劳动力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王朝举,2020)。通过引入民宿、田园体验等养老项目开创乡村振兴发展新局面的巧路,继而解决保护区与社区之间的矛盾。
4讨论
自然保护区与内部及周围社区之间的矛盾根源在于自然环境保护与居民生计之间的问题。要在保护区寻找适合的养老之路,解决矛盾根源,保护区必须自身参与创新养老模式的积极探索和组织建设,将传统认识中不可兼得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融为一炉,形成有机整体。
由于缺乏自然保护区的调研资料,本文以乡村养老体系的建设经验为依据,结合文献和访谈资料提出的保护区养老刍议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保护区的具体养老需求尚不明确。只有深入了解老人的养老需求、经济状况及其他影响因素,才能够结合保护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养老模式设计。此外,保护区所能提供的岗位有限,无法满足生活富裕的目标。另一方面,引入养老服务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真正实施需要配合保护区的具体政策、自然资源和社区文化等。最后,保护区在引入养老项目时还需要进行详细的环境影响评价,避免“适度开发”成为空谈。
总的来说,创新养老是缓解保护区和社区矛盾的可行思路,尽管困难重重,但唯有小心求证、大胆行动才有机会打破僵局。
五、结语
纵观人类历史,欧美等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以环境为代价谋取经济利益,然后再进行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国是否有可能绕过这种曲线,走一条相对平缓的路值得我们探究。内蒙经历了过度放牧的阶段,深知其中利害,逐渐形成了游牧文化。以此为戒,向海是否有可能绕过这个阶段,直接进入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呢?
向保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的平衡问题,不仅是此地此时的困境,更是我国国情的缩影。从向保区试验田能否走出自己的道路,可以看到我国能否从老牌工业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吸取教训经验,真正走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携手共进的新道路。
作者简介:洪紫千(1999.12——)女,浙江宁波人,中央戏剧学院本科大四学生,研究方向为戏剧影视导演、社会学、新闻学、国际政治、党建管理、艺术教育、公益事业、国际文化交流。
1.参考文献
[1]蔡昉.应对人口老龄化,正视挑战与机遇[N].河南日报,2020-11-20(006).
[2]徐网谷,高军,夏欣,周大庆,李中林,蒋明康.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分布现状及其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32(01):19-23.
[3]梁培艳.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对农业经济的影响[J].山西农经,2021(03):73-74. [4]刘美萍.社区养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主导模式[J].行政与法,2010(01):49-53.
[5]郭连超,陈传明,侯雨峰,胡国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居民生计博弈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11):1319-1322+1328.
[6]王朝举.自然保护区乡村振兴的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20(09):53-55+76.
[7]张引,杨锐.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现状分析和改革建议[J].中国园 林,2020,36(08):31-35.
[8]赵宛秋.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产业发展现状.2021.01.22.
[9]伍伟荣,马徐,张家栋,谢勇,刘宗君.南岭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发展对策研究[J]. 绿色科技,2020(24):185-187.
[10]邬沧萍,杨庆芳.“老有所为”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J].人口与发展,2011,17(06):32-34.
[11]演克武,陈瑾,陈晓雪.乡村振兴战略下田园综合体与旅居养老产业的对接融合[J].企业经济,2018,37(08):15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