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史前第一城”——石峁遗址
来源:世界旅游报
2019-05-16 23:01
《世界旅游报》讯(记者:倪霞)
考古学家们在陕西榆林发现了一处失落城市的遗址——石峁遗址
在黄土高原北缘,秃尾河北侧山峁上, 坐落着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由石头筑成的石峁遗址。据介绍,国内专家用“石破天惊”来形容这座石峁城址的发现。规模相当于6个故宫的这座石头城在中国考古史上可谓绝无仅有,推算总用石料12.5万立方米。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中国北方地区的大型中心聚落,也是距今4300年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史前石头城址,被誉为“华夏史前第一城”、“中国文明的前夜”、并成为本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史前考古发现之一。
初展风貌——石峁遗址发掘纪实
经过初步发掘,石峁遗址区发现有房址、灰坑及土坑墓、石椁墓、瓮棺葬等,出土陶、玉、石器等数百件,尤以磨制玉器十分精细,颇具特色,玉器原料主要为墨玉和玉髓,器类有刀、镰、斧、钺、铲、璇玑、璜、牙璋、人面形雕像等。同时发现了广阔的古城遗址,经过长时期的开发正在显露原初的样貌。
古城犹存——石峁遗址布局概述
占地近五百万的石峁遗址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铺展开气势恢宏的格局。整座遗址包含“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城垣,“皇城台”位于内城偏西的中心部位,为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大致呈方形。内城墙和外城墙呈半包围状将“皇城台”层层环抱。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遗迹,城外还有数座“哨所”预警遗迹。城内规模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等城址。
整个皇城台由石砌的墙体层层包裹,每层高数米,呈现出顶小底大的金字塔式结构。在坍塌的建筑中还发现有一些手工业作坊遗迹,生产的主要产品为骨针和石范、环首铜刀等,这类现象表明皇城台上居住的人,除了传统意义上说的高等级贵族之外,一些掌握手工技术的人也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同时体现出皇城台址代表一个早期王权国家享受族群里面最高等级的规制。据介绍,“皇城台”是大型宫殿及高等级建筑基址的核心分布区,已经具备早期宫城性质,其周边已发掘出石雕人头像、鳄鱼骨板、彩绘壁画、玉器、铸铜等高等级遗存。“皇城台”或许已经具有早期“宫城”的意义,更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东亚地区保存最好的宫城遗址,内城、外城拱卫宫城的布局,开创了东亚地区古代都城格局的先河。
石峁遗址皇城台门址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处上下皇城台的城门遗址,主要由广场、外瓮城、南北墩台和内瓮城等四部分构成。其中,广场处于门址的最外面,是一个南北走向,面积超过2100平方米的平整场地,这也是目前我国确认的史前时期最大的广场。城门的结构大体和外城门址的结构类似,两边有南北墩台,有内、外瓮城,还有石砌的台基、道路、护墙等。从这些遗物的年代推断,它最初构建的年代是公元前2300年到2200年左右,也就是说石峁遗址最先的发展,皇城台是它最先构建的一个建筑。
展现新颜——石峁遗址开发现状
在对原有遗址进行保护的同时,为开发地区的考古研究也在紧张进行。近期,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玉器、壁画、人骨、祭祀台、鳄鱼骨、纺织品、石砌院落、“哨所”、石雕人面像、皇城大道、城门遗址、加工作坊、金字塔式建筑等。皇城台护墙的发掘也取得了新进展,石峁遗址为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所对应时代的社会形态、聚落形态演变、人地关系及遗址的功能。
石峁遗址历经了千年风霜,在现今仍然发挥着作为重要史前遗址的风采。近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中国文明的前夜”的名誉入选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14年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以及“二十一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在2018年4月,发现4000年前大型陶鹰,对考古界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于2019年5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石峁遗址作为已发现的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城址。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等具有重要意义,规模宏大的石砌城墙与以往发现的数量庞大的石峁玉器,同样显示出石峁遗址在北方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屹立于此千年不倒的石峁遗址在今后仍会焕发出属于它和黄土高原独有的风采。
考古学家们在陕西榆林发现了一处失落城市的遗址——石峁遗址
在黄土高原北缘,秃尾河北侧山峁上, 坐落着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由石头筑成的石峁遗址。据介绍,国内专家用“石破天惊”来形容这座石峁城址的发现。规模相当于6个故宫的这座石头城在中国考古史上可谓绝无仅有,推算总用石料12.5万立方米。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中国北方地区的大型中心聚落,也是距今4300年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史前石头城址,被誉为“华夏史前第一城”、“中国文明的前夜”、并成为本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史前考古发现之一。
初展风貌——石峁遗址发掘纪实
经过初步发掘,石峁遗址区发现有房址、灰坑及土坑墓、石椁墓、瓮棺葬等,出土陶、玉、石器等数百件,尤以磨制玉器十分精细,颇具特色,玉器原料主要为墨玉和玉髓,器类有刀、镰、斧、钺、铲、璇玑、璜、牙璋、人面形雕像等。同时发现了广阔的古城遗址,经过长时期的开发正在显露原初的样貌。
古城犹存——石峁遗址布局概述
占地近五百万的石峁遗址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铺展开气势恢宏的格局。整座遗址包含“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城垣,“皇城台”位于内城偏西的中心部位,为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大致呈方形。内城墙和外城墙呈半包围状将“皇城台”层层环抱。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遗迹,城外还有数座“哨所”预警遗迹。城内规模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等城址。
石峁遗址皇城台门址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处上下皇城台的城门遗址,主要由广场、外瓮城、南北墩台和内瓮城等四部分构成。其中,广场处于门址的最外面,是一个南北走向,面积超过2100平方米的平整场地,这也是目前我国确认的史前时期最大的广场。城门的结构大体和外城门址的结构类似,两边有南北墩台,有内、外瓮城,还有石砌的台基、道路、护墙等。从这些遗物的年代推断,它最初构建的年代是公元前2300年到2200年左右,也就是说石峁遗址最先的发展,皇城台是它最先构建的一个建筑。
展现新颜——石峁遗址开发现状
在对原有遗址进行保护的同时,为开发地区的考古研究也在紧张进行。近期,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玉器、壁画、人骨、祭祀台、鳄鱼骨、纺织品、石砌院落、“哨所”、石雕人面像、皇城大道、城门遗址、加工作坊、金字塔式建筑等。皇城台护墙的发掘也取得了新进展,石峁遗址为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所对应时代的社会形态、聚落形态演变、人地关系及遗址的功能。
石峁遗址历经了千年风霜,在现今仍然发挥着作为重要史前遗址的风采。近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中国文明的前夜”的名誉入选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14年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以及“二十一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在2018年4月,发现4000年前大型陶鹰,对考古界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于2019年5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石峁遗址作为已发现的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城址。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等具有重要意义,规模宏大的石砌城墙与以往发现的数量庞大的石峁玉器,同样显示出石峁遗址在北方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屹立于此千年不倒的石峁遗址在今后仍会焕发出属于它和黄土高原独有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