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资讯 >

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者-哈斯巴特爾:我做生態保育不是為了當勞模,必須為子孫後代著想

来源:大灣區時報 2019-10-16 09:53

 
       (大灣區時報訊,發自錫林郭勒)高格斯台嘎查位於正藍旗西北部,那日圖蘇木所在地以東207國道130KM處(距國道2KM),地處渾善達克沙地中段腹地,地形地貌以沙地沙丘為主;全嘎查共有15個浩特、總人口205戶(其中從事牧業生產120戶);總人口450人,其中蒙古族佔三分之二。嘎查以傳統畜牧業為主,草場總面積17.8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為16.597萬畝,夏營地4.07萬畝,人均草場430畝;嘎查15個浩特全部通有沙石路。


 
       10月15日,記者在正藍旗採訪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者--哈斯巴特爾先生,今年68歲的哈斯巴特爾出生在正藍旗那日圖蘇木高格斯台嘎查,是內蒙古自治區十屆、十一屆人大代表和旗四、五、六屆政協委員,嘎查委員會主任。

       他在基層領導崗位上帶領牧民致富和同沙漠的「四十年戰爭」中,成為生態建設與保護的先行者與踐行著。



 
       高格斯台嘎查地處渾善達克沙地腹地,1978年改革開放後,牧區實行了家庭草畜承包生產責任制,1982年,哈斯巴特爾擔任副嘎查長後,在正藍旗牧區率先實現了牲畜承包到戶。自牲畜承包給個人後,牧民牲畜頭數逐年增長,草畜不平衡問題開始出現,嘎查賴以過冬的草場也因為牲畜過載沙化退化逐漸嚴重。


 
       從那時起哈斯巴特爾產生了樸素的生態保護思想,在自家的地裡試著搞起了高產飼料青貯種植。

       1984年他種植了10畝青貯,畝產達2650公斤,青貯全部窖存。1985年春,經旗有關部門對青貯窖的青貯檢驗合格,餵青貯的牲畜和仔畜存活率均達到了100%。」1985年在全旗「三級幹部會」上,通報表彰了哈斯巴特爾種植青貯的成功經驗,評為旗級勞動模範;1986年,全盟「三級幹部會」上向全盟推廣其青貯種植技術,並授予盟級勞動模範榮譽稱號。當年,他還被自治區黨委、政府評為全區勞動模範。



 
       1988年,哈斯巴特爾被評為全區科學技術推廣先進個人。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全盟各地開始推廣青貯種植,有效改變了傳統養殖中牲畜「夏季吃飽、秋季吃肥、冬季消瘦、春季死亡」的現象,有效的緩解了生態壓力,牧民嘗到了種植青貯的甜頭,也開始自覺學習種植青貯,僅高格斯台嘎查便開闢了1000多畝的青貯種植基地。


 
       多年來,哈斯巴特爾一直帶領高格斯台牧民積極投身草原生態治沙事業。2018年11月,為保護生態,響應全盟「減羊增牛」戰略的實施,哈斯巴特爾又創建了興胡德養殖專業合作社,以西門達爾牛、育肥、加工、銷售及提供飼養技術服務為主,實施少養精養,提質提效。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加工西門塔爾牛30頭,並將牛肉全部風乾銷售,預計純收入可達20萬元,既保護了生態,又增加了牧民的收入。


 
       哈斯巴特爾所在的高格斯台嘎查地處渾善達克沙地腹地,生態環境脆弱,且人均草場面積小,少養、精養是必然的選擇。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起,哈斯巴特爾把畜群結構調整和品種優化作為發展牧業、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來抓,壓縮牲畜頭數,小畜換大畜,並不斷調整優化畜群品種,走上了一條高效畜牧業發展道路。

       經過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哈斯巴特爾家的牛全部優化為三代以上高品質西門塔爾牛。

       在他看來,養牛是技術活,尤其是從國外引進的這些良種牛,如果沒有先進的養殖技術做保證,那和養殖土種牛一樣,效益也不會高到哪。因此,他在養殖過程中,仔細揣摩牛的生活習性,學習養殖、疫病防治、冷配技術,不斷積累養殖經驗,改進飼養方法。

       漸漸地,哈斯巴特爾養牛養出了名堂,而且給的價格也高。「即使作為肉牛出欄,我的牛也能賣出好價錢,今年賣的20頭二歲牛個個都超萬元,甚至比去年還好。」哈斯巴特爾自豪地說。在沒有其它收入來源、牛價不理想的情況下,哈斯巴特爾卻實現了穩定增收,讓附近的牧民們羨慕不已。

       在生態脆弱、飼草產量有限的沙地裡,哈斯巴特爾是如何解決牲畜的「口糧」問題的?他說,有高產飼草料基地,再旱也不怕。



 
       早在1984年,哈斯巴特爾就認識到飼草料基地建設重要性,開始在自己的草場上種起了青貯玉米,成為正藍旗盟開闢高產飼草料基地第一人。



 
投稿郵箱:mishu@188.com Copyright © 2017-2019 unwto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