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资讯 >

正蓝旗 元上都 忽必烈------生命的智识,一泻历史

来源:世界旅游报 2019-12-03 14:31
       《世界旅游报》记者 心梦

       2019年10月 正蓝旗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人类知识的产物,

       历史,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人类创新力的产物。



 
       人生,一直是在苦难中歌唱。世界,就是每一个人把握视野的宽度、角度。

       有的人自说伟大、有的人自狂伟大、有的人追求伟大、有的人生来伟大……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

       成吉思汗幼子监国托雷第四子,大蒙古国,末代可汗,元朝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忽必烈,大元帝国的奠基人,在中华历史上,他再次完成中国大一统,推行汉法,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忽必烈,善于养士,征天下名士而用之,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谋臣侍从集团,仅可考查的就有60多人,成就历史上著名的“金莲川幕府”。


 
       忽必烈,信用儒术,行汉法,以夏变夷,在之后的统一全中国大战中,汉族士大夫连同汉地世侯,为忽必烈的战争效了犬马之劳。


 
       金莲川幕府的形成,是忽必烈吸收汉法制度,并与中原士大夫实行政治联合的良好开端。


 

 
       忽必烈的政治优势在于,他的麾下既有蒙古军队的武勇,又得到了汉地巨大的人力支持和经济支持,忽必烈的军队是一支多民族构成的多元军队,拥有着远超蒙古本土的经济实力。

       在真实战场的对决上,忽必烈军,具有打赢战争,特别是长期战争的实力保证。
 
       汉地的人力物力支持,成为了忽必烈的一张王牌,确保了忽必烈可以不计一时成败,连续持久作战,直至最后胜利。



 
       汉族人的政治谋略博大精深,蒙古人的民族传统骁勇善战。

       忽必烈把汉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和科技发明与蒙古人的民族传统和骁勇善战相结合,统一了全中国。



 
       今天中国的版图,就是在忽必烈时期形成并基本上保持下来的。
 
       相比其在军事领域里取得的巨大成就,忽必烈在政治上的领导能力,更是让人刮目相看。



 
       忽必烈,既是承袭草传统的蒙古帝国第五位大汗,又是作为中原王朝系列的元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双重角色决定了他不得不游走于二元政策之间。


 
       中统四年五月九日(1263年6月16日),忽必烈下诏升开平府为上都。中统五年八月十四日(1264年9月5日),忽必烈发布《建国都诏》,改燕京(今北京市)为中都,定为陪都,两都制正式形成。
 
       至元四年正月三十日(1267年2月25日),忽必烈由上都迁都到中都,定中都为首都,忽必烈迁都中都后,居住于中都城外的金代离宫——大宁宫内,并随即在中都的东北部,以大宁宫所在的琼华岛为中心开始了新宫殿和都城的规划兴建工作,上都成为陪都。


 
       至元九年二月三日(1272年3月4日),忽必烈将中都改名为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帝都之意),元大都包括南城(金中都旧城)和北城(元大都新城),两者的城墙“仅隔一水”。
 
       至元十一年正月初一(1274年2月9日),宫阙告成,元世祖忽必烈首次在大都皇宫正殿大明殿举行朝会,接受皇太子、诸王、百官以及高丽国王王禃所派使节的朝贺。



 
       上都地理位置特殊,“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每年4月元朝皇帝都来上都处理朝政,9月秋凉返回大都。


 
       蒙古政权的进一步充实,扩大了中华本土,元以后的明清两代政权,才得以保持了辽阔的版图,蒙古帝国作为一个联合体,领土远远超过了中华国界,横跨了由四个属国构成的超大区域。












 
       蒙古对欧洲的征战发生在1241年,延续时间不长,蒙古西征最远也不过到达了波兰和德国边境地区的利格尼茨和施莱锡恩,于此逗留的时间一共也不到两周,堪称是一场转瞬即逝的风暴,可它在欧洲思想史上却留下了长期和深刻的影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前一代人的历史,正是后一代人历史之发展和进步的基础。
 
       历史研究进步,历史叙事新概念,历史建构新文化。
 
       历史新研究,历史新叙事,历史新概念,是与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与国际社会特殊的兴趣与关注息息相关的。



 

 

 
       游历历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要发现历史的真实,拓宽历史的视角,历史的维度,还要诠释历史的意义。
 
       成吉思汗,忽必烈,蒙古人当年对世界的征服与近代世界秩序的形成,有很大的关联。
 
       骑在马背上追随成吉思汗的脚步,行程万里,感悟中国文化,感悟中国历史,感悟中国文明,具有明显的人类学的性质。



 
       废除酷刑,摧毁封建贵族特权制度,鼓励自由贸易,扩大欧亚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往来,准许彻底的宗教信仰自由,积极地推动跨文化的交流,忽必烈大汗,促使了世界的文明繁荣。

 
       从历史事实的探求中,同时可以求得,历史对于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文明的意义,重新构建对历史的表述与再现,通过这种新的表述与叙述,建立起国际对于中国历史的深度理解和解释。



 
       新的视角,新的传播,新的挑战
 
       时代的政治,时代的社会,时代的文化,与时代的立场,观念,观察,分析,解释相融合,从历史的路径中游走出来,回应新时代的挑战,重新讲述中国历史,重新建构中国历史的叙事,是中华文化走入世界的必要基础。



 

       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的冲撞与融合及高度兼容并蓄的“二元”城市模式


 

       选择怎样的一种历史叙事,来传播中华文化,中华历史
 
       从哪个视角,哪个立场,哪个出发,来叙述,来理解中华文化,中华历史,以及中华历史的地位与意义,着重到中国在世界历史的定位与当代历史的定位。



 

 

 
       既定叙事与话语的模式,需要面对时代化,面对全球化,真正参与到世界层面的叙事与话语的建构,从而建立起新的历史叙事与话语,真正为新时代,作出更新的,更大的贡献,真正带来国家革命性的,改革性的进步。


 

 
       事情需要做的更好,故事需要讲得更好。在新时代的各种新视野的影响下,新理念,需要换一个新角度。
 
       建构一种新的历史叙事,需要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叙事与话语模式。



 

 
       人类社会的时代,是推动性的发展的,在中国世界崛起的时代,我们跟整个世界沟通的语言,需要更新,需要崭新的世界语言。
 
       在未来,只有依靠新的知识,新的意识,新的积累,新的情感,新的力量,才能产生新的可能!



 

 
       正蓝旗 元上都 忽必烈
 
       ------ 生命的智识,从最高处发源,聚集细流,穿过悬崖峭壁,冲倒层沙积土,挟卷滚滚沙石,勇敢流走生命,一泻历史!
 



投稿郵箱:mishu@188.com Copyright © 2017-2019 unwto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