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发展中药材产业的调研与思考
来源:世界旅游报
2022-08-13 11:05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卫生院了解基层医疗保障和卫生防疫情况,特意叮咛要用好中医药,发展好中医药产业。中药材是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发展好中药材产业,既是落实总书记殷殷嘱托,又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一、安康发展中药材的基本条件
安康位于陕西南部,北枕秦岭,南依巴山,中贯汉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是全国闻名的四大药带之一,自古就有“秦巴药乡”、“药材摇篮”之称。史料曾载“无农不药,无地不药”。一是种类多,安康境内共有中药材资源1299种,属《药典》规范的正式药材有282种,占全部规范药材总种数的62.25%。在收购的商品药材中,大宗特产药材有60余种。二是产量大,厚朴、杜仲、黄姜、绞股蓝、党参、黄连等产量在陕西省名列前茅。三是质量优,安康葛根中的黄酮、葛根素含量居全国前列;黄连素含量达8.11%,高出药典标准2.61个百分点;党参乙醇浸出物达65.3%,高出药典标准10.3%;天麻素含量达0.7%,是药典标准的七倍,属于真正的道地药材。四是有基础,安康曾经提出过“药”“水”“游”三大产业方向,辖区有建厂超过40年的安康正大制药等本土药企,有绞股蓝总甙片、乳康胶囊等全省知名中成药。
二、安康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短板
安康市具有发展中药产业方面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但要把中药材产业想做大做强,当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单种规模小,标准难统一
截至2020年底,我市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78万亩,产量20万吨,野生药材100多万亩(主要是葛根的存量较大),年总采集量40万吨,野生面积大于人工种植面积,野生采集量等同于人工种植产量。
一是零星种植,规模化程度低。受传统小农经济影响,中药材仅仅是对传统经济作物的点缀和补充,集中连片的种植的较少。全市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农业园区有133个,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就有70余种,镇坪县人工种植1亩以上的草本中药材品种达113种之多,总面积却只有4万亩左右,布局分散,规模小,集聚发展有难度。
二是结构不优,亩产量(值)不高。材质优、疗效佳、具有地域特征的中药材统称为道地药材,道地药材亩产效益最高。安康市道地药材面积小,只有14万亩,仅仅占到人工药材种植面积的19%。全市中药材种植产值约为20亿元,平均亩产256公斤,亩产值2564元。调研发现亩产值最高能达到一万二千元,低的只有二三百元钱,这与结构不优,特别与是否规范化种植有很大关系。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的方向是取得GAP资格认证,安康通过中药材GAP资格认证只有3个,分别是在镇坪的黄连、玄参基地,平利县绞股蓝基地。药农普遍缺乏标准意识,种采不规范、农残超标、虫蛀霉烂等情况十分普遍,造成药材品相差、损耗大。
三是药材周期长,风险大。在十年之内,山茱萸价格相差四五倍价,格波动大。杜仲这类药材,必须5年后才能采收,生产周期长。安康的中药材大多通过第三方收购,再由收购方给某些相对固定的企业客户,药农的信息闭塞,销售渠道狭窄,议价空间和实力有限,也有因无处可卖而撂荒药园的现象。
(二)产业链多处在中低端,跨界融合发展有难困难
一是中药材加工能力弱。中药材加工是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安康中药材药的90%都是以初级原材料对外销售,精深加工能力不足,无论是温浸提取、渗漉提取,还是低温浓缩干燥技术都不易控制,无法为下游药企提供高品质原料。中药材是一种特殊的功能性物品,我市中药材的衍生产品少,没有摆脱特殊用品的局限性。
二是本地企业对中药资源消化不够。2021年,安康市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23家,其中中药提取加工中间体企业12户,主要开发提取葛根、杜仲、皂甙、桐油等;中药饮片加工企业5家,主要加工白芨、桔梗、杜仲、天麻、柴胡等,消化品种有限,大多数品种无法覆盖。只有北医大制药、天源植物提取等5户企业是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大部分中药材产品雷同,独到性、差异性不明显。
三是产业融合发展不明显。我市草本中药材种植面积25万亩,木本药材种植面积40余万亩,但在高速沿线、机场两旁很少见到成片药园、整座药山;一些有特色的药山、药园、药谷没有进景点、旅游路线,缺少携带便、有特色、有文化的中药材旅游产品;系统化、体系化的中药材教育实践基地还是一块空白;安康市是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市、陕西省唯一生态健康养老试点市,中医药服务特色未充分彰显,中药材、中医在康养产业作用还未充分发挥,“秦巴药乡”氛围不浓。
(三)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是服务保障跟不上。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加工设备简陋,没有规模中药材交易市场,没有中药材信息交易平台,缺乏高档次的中药材检验设备。品牌培育意识不强,全市中药材缺少著名商标,被陕西省确定为“秦药”品牌只有绞股蓝总甙胶囊、乳康胶囊(片)。全市有14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设立了中医科,93.6%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了国医馆,全市74.9%的村卫生室能够运用中西两法防病治病,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量也达到40%,光枳壳我市每年就要用掉50多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大局意识,我市只有31种药品列入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一些中药颗粒剂、中医药健康管理膏方等还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医疗服务机构忽视使用本土药品和制剂,安康无法充分分享大健康这一红利。
二是科研人才队伍匮乏。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专业研究机构作用发挥有限,中药材生产从业人员达6万多人,绝大部分药农缺乏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中药材的田间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得不到及时技术指导。龙头企业挂牌成立的专家工作站,基本是有一间房子、挂了一个牌子、摆了几张桌子、空有一副架子,与院校和科研机构签订的技术服务协议,多数停留在纸上、落实在口头上,付诸在行动上少之又少。除开镇坪县有中药材研究所之外,其他区县均无中药材科研机构,一些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三是配套政策显滞后。中药材产业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统筹协调难度大,土地、金融、财税、医疗等配套政策衔接断裂,鼓励性口号多,实质性政策少,缺乏专项扶持资金。中医药文化传承显薄弱,懂中药、用中药的社会风尚还未形成,年轻一代更偏爱西医,对中医了解不多,中药的消费主要在中老年年人群中。
三、聚焦问题与短板,做大做优中药材产业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大健康时代来临,安康市迎来了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很有必要正视问题与短板,做大做优中药材产业。
(一)坚持标准种好药,为中药材产业“固本培元”
一是科学规划,扩大种植面积。科学规划,加强引导,提高农民中药材种植积极性,大力开发坡地、林下、荒山等非耕地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精心选择适销对路品种,大力发展天麻、猪苓、绞股蓝、山茱萸、柴胡等大宗中药材,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
二是优化中药材种植结构。加大药园的升级改造,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加快道地药材的提纯复壮及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步伐,提高中药材的种植产量和效益。大力实施规范化种植,加大对中药材抽检力度,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加大扶持奖补力度,鼓励市场主体积极申报中药材标准化认证。
三是努力化解中药材种植风险。加大市场调研,大力推广订单式种植模式,大力拓宽网络销售渠道,积极探索实施“茶+药”“粮+药”“花+药”套种模式,分散风险;鼓励保险机构增加中药材种植(养殖)保险险种,化解“自然、疫情、市场”风险。
(二)“强链”“补链”“延链”,为中药材产业“舒经活络”
按照“弱什么强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打通产业链条上的“断点”“堵点”。
一是提高中药材深加工能力。鼓励经营主体开展中药材初加工和真空包装,大力开发药膳、中药香薰、养生药礼等日常型新产品。狠抓技术研发创新,鼓励加工企业在中药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等精深加工上下足功夫,支持中药企业研发申报基于经典名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和运动康复贴剂等中药新药上市品种开发。拓宽中药材适用范围,努力开发中药保健品、药食两用品、中药日化品等,例如功能饮料、口腔护理、美肤药浴、母婴女性产品等。
二是狠抓项目带动。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强化项目支撑,争取重点项目的早日建成投产。飞地园区的中药配方颗粒剂产业化项目,建成后将年产500余味中药配方颗粒15亿袋,中药饮片30万余吨,极大促进药材实现就地消化。坚持招大引强,再引进一批能带动我市中药材产业提质升级的重大项目,如陕澳中医药产业园本身就是产业综合体,覆盖了交易流通、科研孵化、旅居康养、安宁和缓医疗多个板块,一个项目落成就能带动多个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加工企业走差异化、特色化经营之路,做好各类关联市场主体的培育。积极推广汉阴华晔提取杜仲胶、安康天源植化提取颠茄的发展模式,扶持企业打造出自己的拳头产品。
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兼顾城市绿化美化,把安康城区、高速沿线,打造五彩斑斓的中药材形象展示带;依托芍药、白芨、油牡丹等观赏性强的草本药材和连片杜仲、厚朴等木本药材基地林,建设中药材主题旅游景点,引进和壮大民宿产业;激活中药材观摩研学功能,打好“药旅、药文、药养”组合拳,打造以绿色观光、医疗康养、医药膳食、宜居养老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发挥中医优势,推出特色保健养生项目,实现中药材与乡村旅游、休闲养生、健康养老、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
(三)加大服务与保障,为中药材产业“理气和中”
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调节产业要素合理配置,使中药材产业运行更为健康和顺畅。
一是提升服务和保障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地、园区水电路网,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及逐步建立大型基地可视化管理系统,不能再延宕和等待。时启动安康市中药材市场建设,搭建中药材网络信息平台,定期公布我市和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成都荷花池三地国家级药材市场信息,提供中药材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加大优质产品宣传力度,培育和推广“安康药材”品牌。积极协调争取我市中药产品纳入中药产品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省药品招采挂网目录,做好消费端服务与引导,落实注册或备案的传统中药制剂、院内中药制剂在医联体、医共体内调剂使用等政策,提高本土中药自用比例。适度扩大中医诊疗医保范畴,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
二是加大人才科技支撑。积极支持安康学院申报创办“中药学”,支撑地方产业发展。做好事业单位招聘、“高学历引进”、干部选聘等,引进中药材发展相关专业的高学历人才。用好做实来安帮扶的专家团队,发挥好中国药科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专家团队作用,充分发挥其技术专长。支持中药材基地和加工企业与中国医科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稳定常态化的协作关系,推动我市中药材产业由资源要素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加大药农技术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是强化政策保障。按照陕西省政府要求,实施“链长制”,通过“链长”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建立一套“链长+工作专班+配套政策包+考核办法”工作机制。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在项目计划、土地供给、融资渠道、金融保障、财税制度等方面对中药材产业发展重点倾斜和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中药产业发展。厚植中医药文化,夯实中医群众基础,促进全社会认识、接纳、体验、消费、受益中医药,提高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助推安康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安康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教授)
一、安康发展中药材的基本条件
安康位于陕西南部,北枕秦岭,南依巴山,中贯汉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是全国闻名的四大药带之一,自古就有“秦巴药乡”、“药材摇篮”之称。史料曾载“无农不药,无地不药”。一是种类多,安康境内共有中药材资源1299种,属《药典》规范的正式药材有282种,占全部规范药材总种数的62.25%。在收购的商品药材中,大宗特产药材有60余种。二是产量大,厚朴、杜仲、黄姜、绞股蓝、党参、黄连等产量在陕西省名列前茅。三是质量优,安康葛根中的黄酮、葛根素含量居全国前列;黄连素含量达8.11%,高出药典标准2.61个百分点;党参乙醇浸出物达65.3%,高出药典标准10.3%;天麻素含量达0.7%,是药典标准的七倍,属于真正的道地药材。四是有基础,安康曾经提出过“药”“水”“游”三大产业方向,辖区有建厂超过40年的安康正大制药等本土药企,有绞股蓝总甙片、乳康胶囊等全省知名中成药。
二、安康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短板
安康市具有发展中药产业方面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但要把中药材产业想做大做强,当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单种规模小,标准难统一
截至2020年底,我市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78万亩,产量20万吨,野生药材100多万亩(主要是葛根的存量较大),年总采集量40万吨,野生面积大于人工种植面积,野生采集量等同于人工种植产量。
一是零星种植,规模化程度低。受传统小农经济影响,中药材仅仅是对传统经济作物的点缀和补充,集中连片的种植的较少。全市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农业园区有133个,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就有70余种,镇坪县人工种植1亩以上的草本中药材品种达113种之多,总面积却只有4万亩左右,布局分散,规模小,集聚发展有难度。
二是结构不优,亩产量(值)不高。材质优、疗效佳、具有地域特征的中药材统称为道地药材,道地药材亩产效益最高。安康市道地药材面积小,只有14万亩,仅仅占到人工药材种植面积的19%。全市中药材种植产值约为20亿元,平均亩产256公斤,亩产值2564元。调研发现亩产值最高能达到一万二千元,低的只有二三百元钱,这与结构不优,特别与是否规范化种植有很大关系。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的方向是取得GAP资格认证,安康通过中药材GAP资格认证只有3个,分别是在镇坪的黄连、玄参基地,平利县绞股蓝基地。药农普遍缺乏标准意识,种采不规范、农残超标、虫蛀霉烂等情况十分普遍,造成药材品相差、损耗大。
三是药材周期长,风险大。在十年之内,山茱萸价格相差四五倍价,格波动大。杜仲这类药材,必须5年后才能采收,生产周期长。安康的中药材大多通过第三方收购,再由收购方给某些相对固定的企业客户,药农的信息闭塞,销售渠道狭窄,议价空间和实力有限,也有因无处可卖而撂荒药园的现象。
(二)产业链多处在中低端,跨界融合发展有难困难
一是中药材加工能力弱。中药材加工是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安康中药材药的90%都是以初级原材料对外销售,精深加工能力不足,无论是温浸提取、渗漉提取,还是低温浓缩干燥技术都不易控制,无法为下游药企提供高品质原料。中药材是一种特殊的功能性物品,我市中药材的衍生产品少,没有摆脱特殊用品的局限性。
二是本地企业对中药资源消化不够。2021年,安康市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23家,其中中药提取加工中间体企业12户,主要开发提取葛根、杜仲、皂甙、桐油等;中药饮片加工企业5家,主要加工白芨、桔梗、杜仲、天麻、柴胡等,消化品种有限,大多数品种无法覆盖。只有北医大制药、天源植物提取等5户企业是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大部分中药材产品雷同,独到性、差异性不明显。
三是产业融合发展不明显。我市草本中药材种植面积25万亩,木本药材种植面积40余万亩,但在高速沿线、机场两旁很少见到成片药园、整座药山;一些有特色的药山、药园、药谷没有进景点、旅游路线,缺少携带便、有特色、有文化的中药材旅游产品;系统化、体系化的中药材教育实践基地还是一块空白;安康市是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市、陕西省唯一生态健康养老试点市,中医药服务特色未充分彰显,中药材、中医在康养产业作用还未充分发挥,“秦巴药乡”氛围不浓。
(三)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是服务保障跟不上。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加工设备简陋,没有规模中药材交易市场,没有中药材信息交易平台,缺乏高档次的中药材检验设备。品牌培育意识不强,全市中药材缺少著名商标,被陕西省确定为“秦药”品牌只有绞股蓝总甙胶囊、乳康胶囊(片)。全市有14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设立了中医科,93.6%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了国医馆,全市74.9%的村卫生室能够运用中西两法防病治病,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量也达到40%,光枳壳我市每年就要用掉50多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大局意识,我市只有31种药品列入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一些中药颗粒剂、中医药健康管理膏方等还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医疗服务机构忽视使用本土药品和制剂,安康无法充分分享大健康这一红利。
二是科研人才队伍匮乏。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专业研究机构作用发挥有限,中药材生产从业人员达6万多人,绝大部分药农缺乏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中药材的田间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得不到及时技术指导。龙头企业挂牌成立的专家工作站,基本是有一间房子、挂了一个牌子、摆了几张桌子、空有一副架子,与院校和科研机构签订的技术服务协议,多数停留在纸上、落实在口头上,付诸在行动上少之又少。除开镇坪县有中药材研究所之外,其他区县均无中药材科研机构,一些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三是配套政策显滞后。中药材产业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统筹协调难度大,土地、金融、财税、医疗等配套政策衔接断裂,鼓励性口号多,实质性政策少,缺乏专项扶持资金。中医药文化传承显薄弱,懂中药、用中药的社会风尚还未形成,年轻一代更偏爱西医,对中医了解不多,中药的消费主要在中老年年人群中。
三、聚焦问题与短板,做大做优中药材产业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大健康时代来临,安康市迎来了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很有必要正视问题与短板,做大做优中药材产业。
(一)坚持标准种好药,为中药材产业“固本培元”
一是科学规划,扩大种植面积。科学规划,加强引导,提高农民中药材种植积极性,大力开发坡地、林下、荒山等非耕地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精心选择适销对路品种,大力发展天麻、猪苓、绞股蓝、山茱萸、柴胡等大宗中药材,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
二是优化中药材种植结构。加大药园的升级改造,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加快道地药材的提纯复壮及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步伐,提高中药材的种植产量和效益。大力实施规范化种植,加大对中药材抽检力度,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加大扶持奖补力度,鼓励市场主体积极申报中药材标准化认证。
三是努力化解中药材种植风险。加大市场调研,大力推广订单式种植模式,大力拓宽网络销售渠道,积极探索实施“茶+药”“粮+药”“花+药”套种模式,分散风险;鼓励保险机构增加中药材种植(养殖)保险险种,化解“自然、疫情、市场”风险。
(二)“强链”“补链”“延链”,为中药材产业“舒经活络”
按照“弱什么强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打通产业链条上的“断点”“堵点”。
一是提高中药材深加工能力。鼓励经营主体开展中药材初加工和真空包装,大力开发药膳、中药香薰、养生药礼等日常型新产品。狠抓技术研发创新,鼓励加工企业在中药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等精深加工上下足功夫,支持中药企业研发申报基于经典名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和运动康复贴剂等中药新药上市品种开发。拓宽中药材适用范围,努力开发中药保健品、药食两用品、中药日化品等,例如功能饮料、口腔护理、美肤药浴、母婴女性产品等。
二是狠抓项目带动。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强化项目支撑,争取重点项目的早日建成投产。飞地园区的中药配方颗粒剂产业化项目,建成后将年产500余味中药配方颗粒15亿袋,中药饮片30万余吨,极大促进药材实现就地消化。坚持招大引强,再引进一批能带动我市中药材产业提质升级的重大项目,如陕澳中医药产业园本身就是产业综合体,覆盖了交易流通、科研孵化、旅居康养、安宁和缓医疗多个板块,一个项目落成就能带动多个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加工企业走差异化、特色化经营之路,做好各类关联市场主体的培育。积极推广汉阴华晔提取杜仲胶、安康天源植化提取颠茄的发展模式,扶持企业打造出自己的拳头产品。
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兼顾城市绿化美化,把安康城区、高速沿线,打造五彩斑斓的中药材形象展示带;依托芍药、白芨、油牡丹等观赏性强的草本药材和连片杜仲、厚朴等木本药材基地林,建设中药材主题旅游景点,引进和壮大民宿产业;激活中药材观摩研学功能,打好“药旅、药文、药养”组合拳,打造以绿色观光、医疗康养、医药膳食、宜居养老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发挥中医优势,推出特色保健养生项目,实现中药材与乡村旅游、休闲养生、健康养老、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
(三)加大服务与保障,为中药材产业“理气和中”
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调节产业要素合理配置,使中药材产业运行更为健康和顺畅。
一是提升服务和保障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地、园区水电路网,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及逐步建立大型基地可视化管理系统,不能再延宕和等待。时启动安康市中药材市场建设,搭建中药材网络信息平台,定期公布我市和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成都荷花池三地国家级药材市场信息,提供中药材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加大优质产品宣传力度,培育和推广“安康药材”品牌。积极协调争取我市中药产品纳入中药产品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省药品招采挂网目录,做好消费端服务与引导,落实注册或备案的传统中药制剂、院内中药制剂在医联体、医共体内调剂使用等政策,提高本土中药自用比例。适度扩大中医诊疗医保范畴,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
二是加大人才科技支撑。积极支持安康学院申报创办“中药学”,支撑地方产业发展。做好事业单位招聘、“高学历引进”、干部选聘等,引进中药材发展相关专业的高学历人才。用好做实来安帮扶的专家团队,发挥好中国药科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专家团队作用,充分发挥其技术专长。支持中药材基地和加工企业与中国医科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稳定常态化的协作关系,推动我市中药材产业由资源要素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加大药农技术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是强化政策保障。按照陕西省政府要求,实施“链长制”,通过“链长”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建立一套“链长+工作专班+配套政策包+考核办法”工作机制。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在项目计划、土地供给、融资渠道、金融保障、财税制度等方面对中药材产业发展重点倾斜和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中药产业发展。厚植中医药文化,夯实中医群众基础,促进全社会认识、接纳、体验、消费、受益中医药,提高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助推安康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安康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