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文化:中华文明源头的新发现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采访记
来源:世界旅游报
2023-07-07 14:29
世界旅游报郑州电 (记者 张继耀) 2022年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此前,2018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探源工程研究团队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
但是随着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的发现发掘,这一定论可能会改写为“中华文明起源于九千年前”。
因为在这个距今7500年-9000年的遗址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驯化家畜”;“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大豆”;“世界上最早的养殖鱼类”;“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世界上最早的手工纺织物”;“世界上最早的绿松石装饰物”;“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原料”;“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宗教卜筮”;“世界上最早文字雏形——契刻符号”;“世界上最早的鼎形器”;“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七声音阶管乐器——骨笛”。
中华大地内部具有多个地理单元,不同的环境导致了不同的经济形态、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各地的文明化进程各具特色,呈现出多元起源、丰富多彩的样态。因此,在中原腹地、淮河流域上游地区发现这么多世界之最的贾湖遗址,将会把中华文明史向前再推4000年。
你想知道这十一个世界之最是怎么发现的吗?就让记者带你走进贾湖村一探究竟。
(一)初见端倪
在舞阳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敏女士和县贾湖遗址保护中心主任武艳芳女士、县文化广电局原局长黄连生先生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安排下,6月30日我来到了贾湖遗址的发现地——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
这是一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庄,一湾湖水荡漾在村子的西边和南边。夏日炎炎的太阳映射在湖面,也照射在村庄。干净的路面,漂亮的民房。在古色古香的村民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该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贾彦辉,他向我介绍了贾湖村的基本情况,并派村干部带我访问了村里78岁的老教师贾殿华和79岁的贾金元老人。他们俩分别向我讲述了带领学生发现文物和参与发掘遗址的经历。贾殿华说:1962年,舞阳县文物干部朱帜在贾湖村参加农田水利建设,群众挖井时发现在深三至四米的井壁上,有大量的红色陶片和石锛、石斧等遗物。作为文物工作者,他敏感地觉得这里可能有地下遗存,但由于受当时形势所限,他没有进行深入考究。
1979年,为了防洪,村里组织村民和学生在村东头田地里取土修建护庄堤。贾建国、贾殿华带领的小学生发现了两个形似石铲、石磨棒的文物。作为教师他们认为应该把文物交给县文物部门。于是贾建国和他一起趁去县城办事之机,带着那两件石器交给了县文化馆的张姓工作人员。后来,朱帜把贾湖村发现文物的情况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报告,开启了中国古代文明史研究的新纪元。
贾湖遗址
(二)硕果累累
在贾湖村采访完有关人员,我来到距贾湖村东北约一公里新近建成的“贾湖遗址博物馆”。
这个外观酷似远古人类居住的圆形草屋的建筑分为好几组,好像是远古先人群居的部落。在这里我见到了舞阳县贾湖遗址保护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王卫东先生。他向我介绍了博物馆建设和陈列的情况。他说,为了保护好贾湖遗址,传承好贾湖文化,舞阳县于2019年12月开工建设贾湖遗址博物馆,2022年6月主体完工,今年5月18日落成揭牌。
贾湖博物馆内复原的贾湖先民居住的草屋
贾湖遗址博物馆建筑风格以贾湖先民生活场景为原型,通过聚落—聚群—聚合的概念,形象地表现了史前聚落遗址的形制特点。陈列展区采取“1+4”模式,精心设置“礼乐之源——贾湖文化主题陈列”和“贾湖探秘”等四个专题展,设有封闭式展区与开放式展区,以“静态展览+游戏互动”的模式,增强观众体验感。
随后他安排我进入各个展馆参观。贾湖遗址发掘的经历和硕果在这里一一展现。
出土的各种陶器 贾湖博物馆藏品
石斧石铲 贾湖博物馆藏品
在接到舞阳县的报告后,1980年,河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周道到贾湖遗址调查,确认为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1982年10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志敏研究员到贾湖遗址考察。
随后从1983年3月到2013年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单独,或与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合作,在舞阳县博物馆的配合下,先后对贾湖遗址进行了八次发掘,共揭露面积3017.1平方米,清理出房址62座,陶窑12座,灰坑470座,墓葬541座,出土陶、石、骨等文物及文物标本近6000件,骨笛40多支,契刻符号17例,碳化稻米数千粒。出土的近6000文物及标本,主要包括陶、石、骨器、动物骨骼和植物遗骸,文物种类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原始宗教用品等。出土的陶器有鼎、罐、壶、钵、三足钵等等;骨器有骨笛、杈形器、镖、镞、针、锥、匕、环等;石器有斧、铲、镰、磨盘、磨棒、砧、锛、凿、环和萤石串饰、绿松石坠饰等;植物遗骸有碳化稻米、野大豆、人工栽培大豆、菱角、莲藕、葡萄、栎果等;此外,还有鹿、牛、猪、狗等野生或家养动物、丹顶鹤、天鹅等鸟类动物、龟、鳖、鲤鱼、扬子鳄、蚌类等水生动物的遗骸。
贾湖博物馆内景
这里要重点介绍一下“贾湖骨笛”。因为它是国宝,也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骨笛系用鹤的尺骨制成,多为7孔,取其中保存完整者,用斜45度角吹的方式测试,可奏出六声音阶的乐音。贾湖骨笛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
贾湖骨笛是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至今尚可演奏的吹管乐器,反映了我国史前音乐文明的高度发达。这是我国音乐考古中继湖北曾侯乙墓编钟和编磬之后,又一重大的考古发现。
贾湖骨笛 河南博物院藏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管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其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古物》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贾湖遗址作为我国百年以来重要的考古发现,被铭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
(三)科学价值
在参观过展馆后我来到王卫东先生的办公室,我们又对贾湖遗址的考古发现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交流。
契刻符号
王卫东先生是贾湖博物馆建设过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还经常撰写有关贾湖遗址的文章,用通俗的语言介绍贾湖先民的生活和有关知识(文章另发)。
作为地方政府文物管理工作者,他与国内、省内文物考古专家、教授联系密切,了解各位参与发掘、研究贾湖遗址工作专家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他特别向我介绍了主持参与贾湖遗址发掘研究工作最多的张居中教授。
张居中先生原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已退休。他主持了从1984年第二次到2013年第八次贾湖遗址的发掘及其出土文物的研究。特别是2000年后他到中国科技大学任教后,用科技手段对出土文物进行科学检测鉴定,权威认定了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稻谷、龟甲、大豆、酿酒物质、绿松石等文物历史年代、时间段。他主持发掘的贾湖遗址被评为20世纪全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和中国考古百年百大发现之一。
张居中教授
(四)重大意义
在结束对贾湖遗址博物馆和王卫东先生的采访后,我又来到漯河市博物馆,拜访了贾湖遗址发掘工作另一个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原舞阳县博物馆馆长朱振甫先生,他也是最早发现贾湖遗址的原舞阳县博物馆老馆长朱帜的儿子。他们父子两代为舞阳县的文物保护和贾湖遗址的发现发掘工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由于熟悉文博工作,漯河市有关部门在筹建漯河市博物馆时将朱振甫调到市博物馆担任业务负责人。
刻符龟甲 河南博物院藏
朱振甫先生在谈到贾湖遗址时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从1984年跟着张居中老师开始学习考古发掘,到2013年贾湖遗址第八次发掘为止,他参加了除第一次外的所有发掘工作,从一个懵懵懂懂的门外汉,成为熟练掌握发掘技术的专业文物工作者。他还详细讲述了在发掘时怎样发现精美的两孔骨笛和象牙雕板的经过。
我问他对贾湖遗址的定性,特别是对“贾湖文化”这个概念有什么看法,能否把贾湖遗址从裴李岗文化中分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史前文明体系——贾湖文化?他说,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贾湖遗址发现初期由于出土文物较少,受当时鉴定手段的限制,把贾湖遗址归类于裴李岗文化新石器早期分支。但是,随着贾湖遗址最后两次发掘,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更精细的科技考古手段,对大量的出土遗物信息进行了更加精准科学的技术鉴定。大量数据证明:贾湖遗址有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复杂的地层关系,这对裴李岗文化的类型与分期研究的深入进行具有重大意义;这里发现的大批房基、墓葬、窑穴、陶窑以及大量的生产工具对研究当时的聚落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重大意义;这里发现的大批保存较好的人体骨架及动物骨骼,对研究当时的人种、人类体质、家畜起源、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墓葬中随葬成组内装石子的龟甲及共存的骨笛及杈形骨器等原始宗教用具为研究当时的埋葬习俗、龟灵崇拜、信仰等宗教意识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贾湖遗址文化内涵既与裴李岗文化有不少共同因素,也存在许多差异和独有特征,呈现出淮河上游地区的独特面貌。 2001年6月25日贾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贾湖骨笛,改写了中国音乐史。有关贾湖骨笛的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古物》,引起广泛关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展示了贾湖骨笛。
朱振甫说,今年将对贾湖遗址进行第九次发掘,如果能够发现更多的遗存证明,将其命名为“贾湖文化”也是我们的期待。
(五)新的期待
在结束对贾湖遗址采访前,记者就舞阳县今后如何扩大“贾湖遗址”知名度、积极做好“贾湖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和积极配合国家、省文物考古部门对贾湖遗址的进一步发掘研究工作,力争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做出应有地贡献等问题又专门采访了舞阳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敏女士和舞阳县贾湖遗址博物馆馆长武艳芳女士。
武艳芳女士从2013年开始就一直负责贾湖遗址保护、贾湖遗址博物馆的立项、建设、展陈、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作为主要负责人,她用心、真情、尽力地做好每项工作,使贾湖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做到了尽善尽美,获得前来参观的文博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
武艳芳说,在贾湖遗址前期的发掘中,发现了在中国考古史上的众多之最,贾湖遗址出土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盛、制作之美、内涵之丰富,在全国同时期遗存中十分罕见。
“这里的原始栽培稻实物,是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之一,当时的贾湖人已经拥有了成套的农具。”同时,贾湖遗址陶器碎片上还发现了酒石酸,经分析为稻米、山楂、蜜蜡等发酵而成的米酒的残留物,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含酒精饮料之一。
“贾湖遗址中还有东亚最早的家畜,表明贾湖人已驯养了狗和猪。”通过多种手段研究表明,贾湖猪是中国最早的家猪,在墓葬中发现有随葬猪下颌骨的现象,但没有发现猪的整个骨架。“狗在当时,可能人类将其当作朋友。因为在遗址里面零星的狗的骨头很少,基本上整个个体单独埋在房子和墓葬的边上,活着给人看家护院,死后继续给墓主看家护院。”而在饲养猪狗之外,还发现了贾湖人对鱼进行了集中管理和集中捕杀的现象,渔网与集中捕捞印证水产业的初期形态。
此外,贾湖遗址还出现了最早的陶鼎及冥器鼎罐壶组合,更有太阳崇拜的物证,世界最早的人类利用绿松石饰品的证据……可见早在9000多年前,贾湖先民建造房屋、耕种水稻、驯化家畜、制作陶器、吹奏骨笛,在这片土地上这般生活着。这些发现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增添了新的依据。
武艳芳透露,今年是贾湖遗址发掘40周年,为了进一步探明9000年前贾湖先民们的生活生产状况,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找出更多的线索,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今年9月份将对贾湖遗址进行第九次发掘。
舞阳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敏女士说,我们舞阳县将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设好、利用好贾湖遗址公园和贾湖遗址博物馆项目,树立“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蓬勃发展,为增强民族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作出积极贡献。
张敏女士特别感谢《中华新闻社》对贾湖遗址和贾湖文化的关注,希望通过中华新闻社这个海外华文媒体,加大对贾湖文化的传播,让亿万海外华人华侨认识和了解贾湖遗址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加深华人华侨对舞阳贾湖遗址的印象,使“贾湖文化”这张名片走向海外,走向世界
贾湖遗址公园远景
此前,2018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探源工程研究团队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
但是随着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的发现发掘,这一定论可能会改写为“中华文明起源于九千年前”。
因为在这个距今7500年-9000年的遗址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驯化家畜”;“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大豆”;“世界上最早的养殖鱼类”;“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世界上最早的手工纺织物”;“世界上最早的绿松石装饰物”;“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原料”;“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宗教卜筮”;“世界上最早文字雏形——契刻符号”;“世界上最早的鼎形器”;“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七声音阶管乐器——骨笛”。
中华大地内部具有多个地理单元,不同的环境导致了不同的经济形态、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各地的文明化进程各具特色,呈现出多元起源、丰富多彩的样态。因此,在中原腹地、淮河流域上游地区发现这么多世界之最的贾湖遗址,将会把中华文明史向前再推4000年。
你想知道这十一个世界之最是怎么发现的吗?就让记者带你走进贾湖村一探究竟。
(一)初见端倪
在舞阳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敏女士和县贾湖遗址保护中心主任武艳芳女士、县文化广电局原局长黄连生先生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安排下,6月30日我来到了贾湖遗址的发现地——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
这是一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庄,一湾湖水荡漾在村子的西边和南边。夏日炎炎的太阳映射在湖面,也照射在村庄。干净的路面,漂亮的民房。在古色古香的村民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该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贾彦辉,他向我介绍了贾湖村的基本情况,并派村干部带我访问了村里78岁的老教师贾殿华和79岁的贾金元老人。他们俩分别向我讲述了带领学生发现文物和参与发掘遗址的经历。贾殿华说:1962年,舞阳县文物干部朱帜在贾湖村参加农田水利建设,群众挖井时发现在深三至四米的井壁上,有大量的红色陶片和石锛、石斧等遗物。作为文物工作者,他敏感地觉得这里可能有地下遗存,但由于受当时形势所限,他没有进行深入考究。
1979年,为了防洪,村里组织村民和学生在村东头田地里取土修建护庄堤。贾建国、贾殿华带领的小学生发现了两个形似石铲、石磨棒的文物。作为教师他们认为应该把文物交给县文物部门。于是贾建国和他一起趁去县城办事之机,带着那两件石器交给了县文化馆的张姓工作人员。后来,朱帜把贾湖村发现文物的情况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报告,开启了中国古代文明史研究的新纪元。
贾湖遗址
(二)硕果累累
在贾湖村采访完有关人员,我来到距贾湖村东北约一公里新近建成的“贾湖遗址博物馆”。
这个外观酷似远古人类居住的圆形草屋的建筑分为好几组,好像是远古先人群居的部落。在这里我见到了舞阳县贾湖遗址保护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王卫东先生。他向我介绍了博物馆建设和陈列的情况。他说,为了保护好贾湖遗址,传承好贾湖文化,舞阳县于2019年12月开工建设贾湖遗址博物馆,2022年6月主体完工,今年5月18日落成揭牌。
贾湖博物馆内复原的贾湖先民居住的草屋
贾湖遗址博物馆建筑风格以贾湖先民生活场景为原型,通过聚落—聚群—聚合的概念,形象地表现了史前聚落遗址的形制特点。陈列展区采取“1+4”模式,精心设置“礼乐之源——贾湖文化主题陈列”和“贾湖探秘”等四个专题展,设有封闭式展区与开放式展区,以“静态展览+游戏互动”的模式,增强观众体验感。
随后他安排我进入各个展馆参观。贾湖遗址发掘的经历和硕果在这里一一展现。
出土的各种陶器 贾湖博物馆藏品
石斧石铲 贾湖博物馆藏品
在接到舞阳县的报告后,1980年,河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周道到贾湖遗址调查,确认为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1982年10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志敏研究员到贾湖遗址考察。
随后从1983年3月到2013年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单独,或与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合作,在舞阳县博物馆的配合下,先后对贾湖遗址进行了八次发掘,共揭露面积3017.1平方米,清理出房址62座,陶窑12座,灰坑470座,墓葬541座,出土陶、石、骨等文物及文物标本近6000件,骨笛40多支,契刻符号17例,碳化稻米数千粒。出土的近6000文物及标本,主要包括陶、石、骨器、动物骨骼和植物遗骸,文物种类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原始宗教用品等。出土的陶器有鼎、罐、壶、钵、三足钵等等;骨器有骨笛、杈形器、镖、镞、针、锥、匕、环等;石器有斧、铲、镰、磨盘、磨棒、砧、锛、凿、环和萤石串饰、绿松石坠饰等;植物遗骸有碳化稻米、野大豆、人工栽培大豆、菱角、莲藕、葡萄、栎果等;此外,还有鹿、牛、猪、狗等野生或家养动物、丹顶鹤、天鹅等鸟类动物、龟、鳖、鲤鱼、扬子鳄、蚌类等水生动物的遗骸。
贾湖博物馆内景
这里要重点介绍一下“贾湖骨笛”。因为它是国宝,也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骨笛系用鹤的尺骨制成,多为7孔,取其中保存完整者,用斜45度角吹的方式测试,可奏出六声音阶的乐音。贾湖骨笛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
贾湖骨笛是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至今尚可演奏的吹管乐器,反映了我国史前音乐文明的高度发达。这是我国音乐考古中继湖北曾侯乙墓编钟和编磬之后,又一重大的考古发现。
贾湖骨笛 河南博物院藏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管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其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古物》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贾湖遗址作为我国百年以来重要的考古发现,被铭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
(三)科学价值
在参观过展馆后我来到王卫东先生的办公室,我们又对贾湖遗址的考古发现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交流。
契刻符号
王卫东先生是贾湖博物馆建设过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还经常撰写有关贾湖遗址的文章,用通俗的语言介绍贾湖先民的生活和有关知识(文章另发)。
作为地方政府文物管理工作者,他与国内、省内文物考古专家、教授联系密切,了解各位参与发掘、研究贾湖遗址工作专家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他特别向我介绍了主持参与贾湖遗址发掘研究工作最多的张居中教授。
张居中先生原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已退休。他主持了从1984年第二次到2013年第八次贾湖遗址的发掘及其出土文物的研究。特别是2000年后他到中国科技大学任教后,用科技手段对出土文物进行科学检测鉴定,权威认定了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稻谷、龟甲、大豆、酿酒物质、绿松石等文物历史年代、时间段。他主持发掘的贾湖遗址被评为20世纪全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和中国考古百年百大发现之一。
张居中教授
(四)重大意义
在结束对贾湖遗址博物馆和王卫东先生的采访后,我又来到漯河市博物馆,拜访了贾湖遗址发掘工作另一个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原舞阳县博物馆馆长朱振甫先生,他也是最早发现贾湖遗址的原舞阳县博物馆老馆长朱帜的儿子。他们父子两代为舞阳县的文物保护和贾湖遗址的发现发掘工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由于熟悉文博工作,漯河市有关部门在筹建漯河市博物馆时将朱振甫调到市博物馆担任业务负责人。
刻符龟甲 河南博物院藏
朱振甫先生在谈到贾湖遗址时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从1984年跟着张居中老师开始学习考古发掘,到2013年贾湖遗址第八次发掘为止,他参加了除第一次外的所有发掘工作,从一个懵懵懂懂的门外汉,成为熟练掌握发掘技术的专业文物工作者。他还详细讲述了在发掘时怎样发现精美的两孔骨笛和象牙雕板的经过。
我问他对贾湖遗址的定性,特别是对“贾湖文化”这个概念有什么看法,能否把贾湖遗址从裴李岗文化中分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史前文明体系——贾湖文化?他说,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贾湖遗址发现初期由于出土文物较少,受当时鉴定手段的限制,把贾湖遗址归类于裴李岗文化新石器早期分支。但是,随着贾湖遗址最后两次发掘,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更精细的科技考古手段,对大量的出土遗物信息进行了更加精准科学的技术鉴定。大量数据证明:贾湖遗址有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复杂的地层关系,这对裴李岗文化的类型与分期研究的深入进行具有重大意义;这里发现的大批房基、墓葬、窑穴、陶窑以及大量的生产工具对研究当时的聚落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重大意义;这里发现的大批保存较好的人体骨架及动物骨骼,对研究当时的人种、人类体质、家畜起源、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墓葬中随葬成组内装石子的龟甲及共存的骨笛及杈形骨器等原始宗教用具为研究当时的埋葬习俗、龟灵崇拜、信仰等宗教意识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贾湖遗址文化内涵既与裴李岗文化有不少共同因素,也存在许多差异和独有特征,呈现出淮河上游地区的独特面貌。 2001年6月25日贾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贾湖骨笛,改写了中国音乐史。有关贾湖骨笛的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古物》,引起广泛关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展示了贾湖骨笛。
朱振甫说,今年将对贾湖遗址进行第九次发掘,如果能够发现更多的遗存证明,将其命名为“贾湖文化”也是我们的期待。
(五)新的期待
在结束对贾湖遗址采访前,记者就舞阳县今后如何扩大“贾湖遗址”知名度、积极做好“贾湖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和积极配合国家、省文物考古部门对贾湖遗址的进一步发掘研究工作,力争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做出应有地贡献等问题又专门采访了舞阳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敏女士和舞阳县贾湖遗址博物馆馆长武艳芳女士。
武艳芳女士从2013年开始就一直负责贾湖遗址保护、贾湖遗址博物馆的立项、建设、展陈、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作为主要负责人,她用心、真情、尽力地做好每项工作,使贾湖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做到了尽善尽美,获得前来参观的文博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
武艳芳说,在贾湖遗址前期的发掘中,发现了在中国考古史上的众多之最,贾湖遗址出土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盛、制作之美、内涵之丰富,在全国同时期遗存中十分罕见。
“这里的原始栽培稻实物,是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之一,当时的贾湖人已经拥有了成套的农具。”同时,贾湖遗址陶器碎片上还发现了酒石酸,经分析为稻米、山楂、蜜蜡等发酵而成的米酒的残留物,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含酒精饮料之一。
“贾湖遗址中还有东亚最早的家畜,表明贾湖人已驯养了狗和猪。”通过多种手段研究表明,贾湖猪是中国最早的家猪,在墓葬中发现有随葬猪下颌骨的现象,但没有发现猪的整个骨架。“狗在当时,可能人类将其当作朋友。因为在遗址里面零星的狗的骨头很少,基本上整个个体单独埋在房子和墓葬的边上,活着给人看家护院,死后继续给墓主看家护院。”而在饲养猪狗之外,还发现了贾湖人对鱼进行了集中管理和集中捕杀的现象,渔网与集中捕捞印证水产业的初期形态。
此外,贾湖遗址还出现了最早的陶鼎及冥器鼎罐壶组合,更有太阳崇拜的物证,世界最早的人类利用绿松石饰品的证据……可见早在9000多年前,贾湖先民建造房屋、耕种水稻、驯化家畜、制作陶器、吹奏骨笛,在这片土地上这般生活着。这些发现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增添了新的依据。
武艳芳透露,今年是贾湖遗址发掘40周年,为了进一步探明9000年前贾湖先民们的生活生产状况,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找出更多的线索,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今年9月份将对贾湖遗址进行第九次发掘。
舞阳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敏女士说,我们舞阳县将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设好、利用好贾湖遗址公园和贾湖遗址博物馆项目,树立“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蓬勃发展,为增强民族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作出积极贡献。
张敏女士特别感谢《中华新闻社》对贾湖遗址和贾湖文化的关注,希望通过中华新闻社这个海外华文媒体,加大对贾湖文化的传播,让亿万海外华人华侨认识和了解贾湖遗址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加深华人华侨对舞阳贾湖遗址的印象,使“贾湖文化”这张名片走向海外,走向世界
贾湖遗址公园远景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世界旅游宣传推广联盟成立
下一篇:世界旅游宣传推广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