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媒体走进秦公一号大墓
来源:世界旅游报
2023-12-27 20:39
世界旅游报西安电(记者 倪霞)2023年12月13日,海外华文媒体走进陕西省宝鸡市参访,来自加拿大、马来西亚、埃及、美国、德国、菲律宾、新西兰、尼日利亚、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1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加本次活动。14日下午,华文媒体参访团一行走进秦公一号大墓。
秦公一号大墓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南指挥村,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先秦时期最大的[5]古墓。该墓有186具殉人,其中三层台上环椁室置殉人166具,填土中埋人牲20具。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据其上文字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曾在此建都长293年,秦王政(秦始皇)成年加冕也在雍城内的大郑宫举行。现已探明遗址内有新、旧两城相连南北长达两公里,东西约一至两公里。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大量工作,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在雍城遗址之南的南指挥镇有秦公陵园,共发现43座规模较大的墓葬,其中的秦公大墓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的土圹墓。秦公大墓是整个秦公陵园中最早发现、唯一发掘的最大墓葬,故称秦公一号大墓,位于关中平原西部,陕西凤翔境内,位于雍水河西面的三畤原。大墓平面呈“中”字型,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有东西墓道和墓室。发掘后的秦公一号大墓,占据了中国考古学史上五个之最:是迄今中国发掘最大的先秦墓葬;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据其上文字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
椁室内有柏木椁具一套(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也分主副,都是用柏木枋(方柱形木材)垒砌而成的长方形木屋,之间有门相通。主椁室中部的地下,还有一个60厘米见方的“腰坑”,内有小动物骨骼,这是周秦墓葬中常见的一种葬俗。长14.4米、宽高各5.6米的主椁是安放秦公遗体之处,四壁及椁底均为双层柏木枋,椁盖则是三层,中部有一道单层枋木垒砌的隔墙,将主椁分为前后两室,这种布局应该是仿照墓主生前居所“前朝后寝”的样式,这简直是个小宫殿!只看整套椁具的用料就足以令人惊叹:这些规整的枋木均由柏木材心做成,每根的横截面都是边长21厘米的正方形,两端中心有21厘米长的榫头,重逾300公斤,长度分为5.6米和7.3米两种。为了防止地下水沿着木料结节渗入造成腐朽,椁木原有的结节都被挖出,然后用铅、锡和白铁合金浇注封护。在金属浇注过程中既没有烧坏木质,又浇注得很平整,说明当时把握合金配比和浇注火候的技术已很成熟。在椁室周围和上方填有木炭,外围再填青膏泥,这些保护层可以防止水分和氧气进入以保护椁室--而椁木的木质至今保存完好,这完全可称得上是个奇迹。
1998年后,经文物部门同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遗址所在地的凤翔区南指挥村合作,采取国有民助的方式,对秦公一号大墓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就这样,2000年8月,由凤翔区南指挥村村委会集资创办的中国首座由农民参与创办的遗址博物馆便在鞭炮和锣鼓声中开馆了。在当时,舆论界认为这是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有益尝试。实际上,对于拥有遗址或者文物的当地居民来讲,一方面出于自豪感和骄傲希望能对遗址文化进行有益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发展经济的梦想,使得村民们寄望于这些祖先的遗物多少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开馆之初,秦国遗址的巨大影响力引来媒体竞相报道,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影响。据资料显示,该博物馆在最初运营的4年多时间里,年均游客量在5万人上下,其中外国游客占到13%。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的赵馆长说,春秋战国时期,列强争霸,逐鹿中原,最终却由偏安陇西的小小秦国一统中原,秦国故地因此而成为探寻历史风云之地,因而在开馆初期还是有不少游客过来参观游览的。然而建馆之初满怀憧憬的村民,却在6年运营过程中尝到了苦头。赵馆长说,博物馆每年所有收入加到一起不到10万元,而用于非文物保护的基本维持费用就要5万多元。加之大部分出土文物被运到省博物馆,馆内收藏物并不多,对游客的吸引力就减弱了。另外,由于先天资金不足,博物馆只是进行保护性的恢复展示,展示方式单一而缺乏互动性,而且由于没钱,博物馆也无力开展市场营销,致使村民投资多年无法收回。2006年,出于保护文物资源、发展宝鸡文化旅游的目的,宝鸡市政府决定将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收归国有,更名为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归属宝鸡市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