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资讯 >

共赴十年之约 续写丝路芳华丨“丝路遗产秀”海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圆满举行

来源:世界旅游报 2024-06-21 22:44

2024年6月,丝绸之路申遗成功迎来十周年。为庆祝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6月20日,“丝路遗产秀”海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在西安大唐芙蓉园隆重举行。活动通过丝路遗产展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表演、丝路艺术沉浸体验、中外学生“心目中的丝绸之路”分享等环节,展示丝路世界文化遗产的悠久灿烂、丝路各国民心相通及西安作为古丝路起点城市的开放包容和国际影响力。

 

 

 

难忘申遗时刻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夏日的大唐芙蓉园,亭台楼阁,廊桥水波,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油画。由西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主办,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西安大唐芙蓉园承办,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协办的“丝路遗产秀”海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在这里举行。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法国、俄罗斯、埃及、澳大利亚等19个国家的百余名中外学子及文博专家欢聚芙蓉湖畔紫云楼,开启一场丝路文化之旅。


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总编辑程建设致辞表示,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十年来,促进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密切了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希望留学生们把西安当作第二故乡,当好传播丝路文化的使者。
 

活动伊始,现场播放的丝路申遗成功十周年宣传片,带领中外嘉宾回望十年前那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时刻——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办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你好,丝绸之路,我们在这里守护,你在哪里?”视频中,来自陕西、新疆、甘肃、河南以及世界各地的文物保护专家,向热爱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外友人发出邀约。大雁塔、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张骞墓、交河故城、玉门关遗址、碎叶城(阿克·贝希姆遗址)、库兰遗址……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


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穆赫塔罗娃·古莉米拉·瓦耶罗弗拉,文物修复师利亚扎特·别森巴耶娃,吉尔吉斯斯坦布拉纳塔博物馆馆长安妮塔·阿丽娜·沙梅诺娃都是当年丝路申遗知名专家。当天,她们专程发来视频,用亲切的语言祝福丝路申遗成功十周年,三位外国专家在视频中“重逢”,共忆申遗往事,令人感慨。

 

共谱丝路华章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国际组织主导,以跨国联合申报形式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丝绸之路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跨国联合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


那么,跨国申遗有多难?当天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冯健援引前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迈克尔•佩塞特的话:“其影响已经超过了现在任何一条文化线路,而申报难度是相当于申报:二分之一个地球。”最终,“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这一申遗线路选取了丝路沿线包括中心城镇遗迹、商贸城市、交通遗迹、宗教遗迹和关联遗迹等5类代表性遗迹共33处(中国22处、哈萨克斯坦8处、吉尔吉斯斯坦3处)。


丝路申遗成功是丝路沿线国家全面合作的起点。据冯健介绍,201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中、哈、吉三国在中国香港历史博物馆举办了“绵亘万里——世界遗产丝绸之路”文物展,中、哈、吉三国文物第一次联合展出。中国的金神兽鎏金铜蚕、哈萨克斯坦的伊塞克金人及服饰、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城出土的佛像石雕等珍贵文物同时与观众见面。

 

多元文化交融

 

 

 

西安是丝路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流传千年的鼓乐文化不仅是这座城市的重要名片,也是丝路文化的重要见证。
 

西安鼓乐始于汉、兴于唐,至今已流传1300余年,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当日的大唐芙蓉园紫云楼,西安东仓鼓乐社带来的一场融合了西安鼓乐、仿唐乐舞的大型唐代宫廷燕乐《鼓》,仿佛打开了时光通道,让人瞬时穿越回气势磅礴的大唐时代……来自波黑的留学生依克勇难掩激动之情:“非常震撼,我仿佛实现了与古人对话。”


演出结束,当乐师们一一介绍自己在西安东仓鼓乐社研习十几载、甚至几十载时,来自越南的留学生阮氏玄眼眶湿润了:“故事里的情节打动人心,表演老师的坚持不懈也很感人,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接下来的“非遗课堂”,再次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当主持人问哪位同学想上台体验时,学生们跃跃欲试,争相上台。乐师们教留学生们辨认笙、箫、笛、琵琶、中阮、筚篥等古典乐器。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的中外学生们在鼓师的伴奏和指导下,合奏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大唐音律。
 

留学生李明冉坦言今天的非遗体验令她受益匪浅:“我小时候学过笛和鼓。今天第一次知道了中国的鼓种类如此多,有坐鼓、单面鼓、高把鼓等……我领略到了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
 

当天,西安外国语大学的中亚学生们身着民族服饰,通过精彩的舞蹈表演,展现了浓郁的中亚风情和丝路魅力。接下来,来自澳大利亚、英国、法国、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家的留学生们带来了中文歌曲串烧——《你笑起来真好看》《少年》《小美满》《朋友》《若月亮没来》。学生们为了此次活动,将自己在西安学习生活的点滴,剪辑成视频,并设计了舞蹈动作,精彩的演出赢得了在场观众的欢呼。
 

巴基斯坦留学生郭正表示,今天的活动展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风采。他将继续努力学习中文,期待参加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贝贝说,为了参加今天的活动,她提前做了“功课”,查询了哈萨克斯坦开阿利克遗址等8处遗址的有关资料。今年暑假,她想回国看看库兰遗址。“我要努力当好中哈友谊的使者。”

 

学习染织  分享心得 参观展览

中外学生沉浸式体验丝路文化

 

 

 

当天,聆听了专家分享丝路遗产故事、欣赏了令人震撼的西安鼓乐表演之后,中外学子和嘉宾们移步紫云楼廊道,开启了本次文化交流活动的另一番精彩——沉浸式体验丝路文化。从了解染缬工艺到学习织布技法,从参观“丝路来风”摄影展到交流对丝绸之路的感悟,大家兴味十足、收获满满。

 

 

 

传统染织带来新鲜体验

 

 

 

“这是一幅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作品,灵感来源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个国家的丝路文化遗产。”西安染织自然工坊主理人郭佳霏、郭程昊,专程将一幅为本次活动创作的染缬作品带至会场展示。这幅作品近5米长,上面呈现着大雁塔、北庭故城、阿克托贝遗址、阿克·贝希姆遗址等丝路遗产的独特风貌,这些图案全部以传统的植物染缬工艺——绞缬(扎染)、蜡缬(蜡染)、灰缬等染成,别具韵味,瞬间吸引现场中外学生目光。


不仅如此,在染织体验区,郭佳霏和同伴还准备了棉花、亚麻、蚕丝、羊毛等纺织原料和多种植物染材,以及小型桌面织布机,让学生认识了解和亲自体验。
 

“我可以试试织布么?”对织布机充满好奇的西安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籍留学生李娜,在郭佳霏指导下,手持梭子,引着彩线穿来穿去,一旁的同学连忙为她定格下这开心瞬间;多名留学生捧着蚕茧,听老师讲述“蚕茧变丝绸”过程,直呼不可思议;还有素雅的方巾、栩栩如生的小老虎、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杯垫等各种染缬作品,让中外学生爱不释手……


郭佳霏说,植物染缬的所有颜色均来源于天然植物染材,比如洋葱皮、槐米、姜黄、洛神花等等,其中许多染材正是经丝绸之路而来,“如今我们用这些染材在纺织品上染出丰富多彩的颜色,不仅美丽动人,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分享“心目中的丝绸之路”

 

 

从古丝绸之路到今“一带一路”,丝路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丝路各国民心相通。


当天的活动中,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学生代表,分享了他们“心目中的丝绸之路”,表达出年轻人对丝路文化的热爱。


西安交通大学的中国学生吴一帆说,去年,他申请成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一名实习生,积极参与多项遗址保护相关工作。同时,他走张掖,抵敦煌,沿着河西走廊触摸历史,在他看来“丝绸之路的壮观不仅是眼前的广阔与丰富,更是精神上的深邃和神秘”。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西安外国语大学留学生金森成,介绍了自己国家多处见证丝路辉煌的历史遗产点。他认为在古丝路起点西安举办“丝路遗产秀”活动很有意义。


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西安外国语大学留学生珍珠,将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美食习俗、建筑风格和民族服饰等娓娓道来。她说,“古丝绸之路是一条重要的历史通道,连接了东西方,促进了商品和文化交流。相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以文化交流为纽带,未来将结出更多硕果。
 

 三位学生代表的真情分享,引发了现场学生的强烈共鸣。来自泰国的西安交通大学留学生陈懿明感慨地说:“非常荣幸能参加今天的活动。我的国家也与丝绸之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我对丝路文化有着深刻的共鸣。它不仅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不同文化合作的象征,为今天互联互通的世界奠定了基础,非常了不起!”
 

在艺术体验廊道两侧,“丝路来风”摄影展同时进行。50余幅精美摄影作品,尽展丝路遗产点风貌和丝路沿线风土人情,吸引中外学生和嘉宾驻足欣赏。

投稿郵箱:mishu@188.com Copyright © 2017-2019 unwto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