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城文旅从“单点开花”到“全域绽放”
来源:世界旅游报
2025-10-31 00:15
摘要:从寂寂无名的“文物孤岛”到年吸引游客超357万人次的热门目的地,新疆拜城用70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文旅融合的“全域绽放”。生态修复、赛事引流、非遗活化、科技赋能——在这条古老的丝路上,一场文旅惠民工程的新实践正在生动展现。
天山南麓,秋意初显。站在亚曼苏湿地畔,村民托乎尼亚孜·阿热米亚望着眼前络绎不绝的游客,仿佛有些恍惚。“从前这里尽是砂石荒地,鸟都不落脚。”他指着成片的芦苇荡和蜿蜒的亲水栈道说,“现在湿地公园建起来,好多游客看完湿地还要去克孜尔石窟——咱乡里的农家乐都坐不下了!


拜城的蜕变并非偶然。七十年来,这座曾经因地理隔绝而静默的小城,完成了一场从“单点开花”到“全域绽放”的破圈实验。2025年1-8月,拜城县累计接待国内游客357.09万人次,同比增长23.71%。数字背后,是一场关于文旅融合的深度探索。
生态筑基:从荒滩到“聚宝盆”的蜕变
亚曼苏湿地的变迁是拜城生态修复的缩影。以“石泉湿美”为核心生态品牌,拜城县通过水系治理与植被修复,将曾经的砂石荒地变成了生态聚宝盆。2025年新增的智能导览系统,为游客自动规划“湿地+石窟”一日线路,实现生态与文化的无缝衔接。
“上午看窟,下午观鸟”成为拜城的经典行程。今年前8个月,超过30%的游客同步到访克孜尔石窟,带动石窟门票收入同比增长12%。更值得一提的是,全县景区新能源充电桩覆盖率超90%,从硬件层面支撑了绿色出行体验。


赛事破圈:一场自行车赛带来的全球曝光
2025年夏天,一场自行车赛让拜城站到了全球聚光灯下。中国·新疆拜城首届克孜尔山地自行车挑战赛,作为温州市援疆指挥部重点打造的赛事IP,联动央视网等28家媒体全程直播,总曝光突破200万人次。
哈萨克斯坦选手山姆哈尔・热合木在完成比赛后感叹:“这是我所经历过最具历史故事感的赛道,骑完只想留下来好好看看这座城市。”赛事的消费拉动效应显著:活动期间,拜城县接待游客13.46万人次,同比增长超37.65%。周边农家乐营业额平均增长47%,餐饮消费总额超120万元。


科技赋能:让千年石窟“活”起来
在克孜尔石窟游客服务中心剧场,大型沉浸式舞台剧《克孜尔的呼唤》正在上演。全息投影技术将第38窟“伎乐飞天”壁画转化为灵动三维影像,舞者与虚拟飞天共舞,鸠摩罗什弘法的故事在声光电中重生。
自2025年5月常态上演以来,该剧已演出43余场,吸引超3000人次观看。来自重庆的游客刘文海在观演后感慨:“我从没想过克孜尔可以这么‘好看’。历史不再是教科书里的名词,而成了一段可感可触的旅程。”


非遗新生:四百年手艺的现代转型
在黑英山乡喀赞其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帕拉孜”纺织技艺正焕发新生。传承人帕丽丹姆·吐尔地自十二岁起传承家族四百余年口述技艺,至今已坚守四十八载。
2011年,“帕拉孜”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在拜城县政策扶持下,这项曾濒临失传的技艺重获生机。如今,帕丽丹姆不仅在家中持续创作,更走进县政府开设的职业培训班,手把手指导年轻学员。徒弟努斯热提·艾力已能独立制作背包、坐褥等旅游商品,让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


红色铸魂:精神沃土上的新耕耘
在老虎台乡,红色记忆借助文旅融合焕发新生。这里依托民兵骑兵连的历史资源,推出“研学+体验+消费”全链条服务,使红色文化不再是静态陈列。
研学团学生亚迪卡尔·亚库甫说:“以前只在故事里读到的骑兵连,今天亲眼看到了他们用过的马鞍、感受到他们的勇气。我希望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守护家乡。”今年1至8月,当地红色研学参与人数突破13.25万人次,带动相关消费117万余元。


七十年转型,拜城走出了一条从“文物孤岛”到“全域业态”的焕新之路。2025年1-8月,17.93亿元文旅综合收入的背后,远不止于经济数字的增长,更是一场从“静态守护遗产”到“动态文旅惠民”的深刻变革。(全媒体记者:高娇娇 阿卜杜艾则孜·图尔荪 尹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