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资讯 >

用“丈量”行动绘制大秦岭“边际线”

来源:世界旅游报 2020-10-10 08:14
《世界旅游报》电(记者  倪霞)横亘于我国中部的大秦岭,是我国的民族根脉、文化象征、中央水塔和南北地理、气候分界线,更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分水岭和最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于这座全民族敬仰,“父亲”般伟岸身躯的中华圣山,许多人知之甚少,古时“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隔阻了人们的往来和交流,交通和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共处于秦岭山系的各级各部门和各行业,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思维模式,鼎力推动“大秦岭”概念的社会认知、人文与自然知识的科学普及、秦岭山系的内部合作、资源共享和民众互游互访已成为历史之必然。


云涌秦岭 陈宏伟摄

于是,为了贯彻领会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秦岭时的讲话精神,让秦岭这座与中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伟大山脉的历史、文化、地理、地质、区位、旅游、资源鲜活起来,促进秦岭山系的相互认知和资源共享,以“让世界认识中国秦岭”为主旨的“丈量大秦岭”主题文化传播行动开启了“凿空”之旅,成为了2020年“世界旅游日”前后至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备受瞩目的热点话题。
跨越5省21市69县“丈量大秦岭”

9月25日,“世界旅游日”前两天,“丈量大秦岭”主题文化传播行动自驾车队出现在古城西安街头,在西安钟楼、城墙、大雁塔等地,许多人们看到贴有“丈量大秦岭”活动标志的汽车穿梭而过,纷纷伸出大拇指为这一活动点赞。而同时,一把印有“丈量大秦岭”活动主旨、意义、线路的纪念折扇也在不同职业人群中传递,无数人在不同地方不约而同地喊出了“丈量大秦岭、壮哉大中华”的洪亮口号。

9月26日上午8时,千百年来始终护佑着西安长治久安的大秦岭依然安详地横卧在西安之南。此刻“丝绸之路起点”群雕处正在晨练的老人们发现不时有身着“丈量大秦岭”统一服装的人们正在向群雕处集结。8:30,洪亮的“丈量大秦岭,我们从西安丝绸之路起点出发”的口号响起,一个特殊的车队载着一批专家学者,由此开启了在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丈量大秦岭”主题文化传播行动。



 
“丈量大秦岭”从西安丝绸之路起点群雕出发

当天下午,车队进入秦岭天水段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点麦积山,与在天水集中的专家学者和作家团队汇合后便开始了忙碌的“丈量”行动。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当天,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天水市委市政府、中国地名学会和《中国秦岭旅游年鉴》编纂委员会在龙城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启动仪式,为广受关注的“丈量大秦岭”团队壮行,由此开启了本次“丈量”行动的甘肃秦岭段采风活动。



在天水麦积山举办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对话

9月26日—10月5日,“丈量大秦岭”专家学者和作家团沿着大秦岭的边际线,穿越古丝绸之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区、甘南草原、长江与黄河流域过渡区、秦巴山地、川陕甘结合部、汉江流域、鄂豫陕交汇地、中原大地、关中平原,跨越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河南5省21市69个县区,车行与步行4000公里,在一路科普秦岭、长途宣传秦岭、沿江沿河采水和启蒙秦岭联动意识中完成了西至甘青交汇处西倾山以东秦岭西界白石山、东至豫鄂交汇地秦岭东界桐柏山太白顶、南至四川广元秦岭南界剑门关、北至陕西秦岭北麓、中至秦岭主峰太白山“天圆地方”的首次“丈量大秦岭”历史壮举,以践行丝绸之路开创者张骞的“凿空”精神,身体力行的为国人和世界献上了一个文化厚重、山水如画、生态优美、异彩纷呈的中国最美“秦岭圈”,对未来推动秦岭山系相互认知、文化传播、市场合作、协同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并将带来广泛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人文与自然知识科普引发广泛关注

“丈量大秦岭”专家学者和作家团队涵盖了地质、地理、水文、矿产、考古、民族、文化、文学艺术、旅游、传播等众多领域,人手一册的《“丈量大秦岭”主题文化传播行动工作手册》里“我们的使命”中明确指出,此行的光荣使命是“探秘华夏祖脉、行走中央水塔,穿越中国南北、丈量秦岭边际,解读秦岭文化、科普秦岭知识,采集秦岭之水、倡导生态保护,宣传秦岭之美、推动旅游发展,串联秦岭诸城、讲好秦岭故事。”

“丈量大秦岭”参团专家学者和作家以上述使命结缘,全部为公益参与。领衔文化学者王若冰,自称“秦岭之子”,三十多年为秦岭山河著书立传,还是系列电视纪录片《大秦岭》的主撰稿;首席专家王根宝,毕生研究地质科学,如今是陕西地矿集团总工程师;参团其他人员包括考古与民族学研究员易华、著名作家杨海蒂、地质专家李方周、水文专家董天印、地理专家毛腊梅、地名学者王殿彬、旅游专家王晓民、秦岭学者周吉灵、地图书籍采编王静等,加上随团摄影摄像等,团队总人数为22人。




在剑门关开展“秦岭蜀道文化”对话

为了完成上述神圣使命,本次“丈量大秦岭”主题文化传播行动采取沿途举办分类活动、交流互动、实地讲解、现场科普、采集水样、专家文库、传播互动的方法进行,将沿途“丈量”点社会和自然科学内容与秦岭山系文化传播相结合,以点带面引导人们认识秦岭。“丈量大秦岭”行进期间,先后在天水麦积山举办了“秦岭·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对话、在西倾山东界举办了“遥望白石山”科普讲座、在哈达铺举办了“秦岭与红色旅游”交流、在剑门关开展了“秦岭蜀道文化”对话、在丹江口举行了“南水北调”讲座,在桐柏山下举行了“月是秦岭圆”中秋联谊、在函谷关进行了秦岭道教文化交流、在潼关进行了秦岭矿产资源交流、在悟真风景区开展了秦岭终南山文化对话、在秦岭主峰太白山下举办了“大秦岭人文与自然的体验对话”等,交流、科普、活动等始终伴随着“丈量大秦岭”沿途的全过程。10月1日正值国庆日,“丈量大秦岭”团队在丹江口国家水源涵养地举行了“向祖国问好”全媒体传播行动,团队和各领域代表手持庄严的国旗,祈福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秦岭山水常青的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和整个秦岭山系。

采集“秦岭之水”宣传“中央水塔”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视察时提出了秦岭是我国“中央水塔”的概念。为了宣传秦岭水文知识,引导人们更好地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和水利资源,“丈量大秦岭”主题文化传播行动首次开展了采集“秦岭之水”活动项目。



在桐柏山太白顶淮河源采集“秦岭之水”

作为长江、黄河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地,莽莽大秦岭发源了无数河流,秦岭山系内江河纵横,大小江河万千,长江与黄河最大的支流均发源于此。“丈量大秦岭”团队先后走进定西渭源县鸟鼠山渭河源、汉中宁强县汉江源、河南湖北界山桐柏山太白顶淮河源采集“秦岭之水”,又在沿途中采集了洮河、南洛河、丹江口、黄河渭河北洛河交汇的三河口之水,联合各方采集了嘉陵江交汇点、白龙江、汤峪河之水,每一次采水过程都严格登记了地点、海拔、气温、时间等技术参数,并作严格保护措施。10月5日上午,当这些“秦岭之水”首次在主峰太白山下展示时,引发了各方广泛关注,也创造了秦岭“中央水塔”之水首次采集和公开展示的历史记录。

据负责本次“丈量大秦岭”总策划任务的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介绍,他们正在与专业单位陕西地矿集团研讨,准备利用“秦岭之水”制作专用纪念品,其目的是让更多人能够认识“秦岭之水”,保护好秦岭水源地。


披星戴月的“丈量大秦岭之旅

为了圆满执行和完成具有深远意义的首次“丈量大秦岭”壮举,策划单位与有着“秦岭通”之称的作家王若冰曾二十余次协商线路安排,按专业和阅历逐一选拔参团人员,先后在西安、天水等地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并精心设计制作了具有“秦岭通牒”意义的特别“护照”,赶制了纪念折扇、专用手册、统一服装等。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大力支持下,9月17日召开了“丈量大秦岭”团队视频见面会,明确了全团专业学者的参团任务和分工,至此,筹备工作从活动、项目、团队延伸到了参团人员分专业和领域细化准备。

9月24日起,参团人员开始集结,沿途科普和活动需要的各类图表、仪器、物料等源源不断地从各地向西安集中。9月26日全体团员会合时,每个人都精气神十足,面对未来行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大家都表现的非常自信。




在西倾山东界青山鹤影观景台进行西秦岭知识科普

9月26日“丈量大秦岭”活动正式开启,每个人都要面对每天几乎无喘息的长途跋涉、密集活动和繁重的工作量,还要应付车队行进中的各种突发情况。9月27日,车队离开渭河源前往甘南卓尼县境内的西秦岭段白石山时,由于此山完全处于原始和未进行旅游利用状态,道路不通,完全无法靠近,车队不得不绕行百余里寻找就近瞭望点,最终选择在海拔2695米的“青山鹤影”观景台,首席专家王根宝等人就地铺开了硕大的《中国中央造山系勉略复合断裂构造带及邻区构造图》进行现场讲解。完成西秦岭知识科普后天色已晚,继续前行时成群的牛羊不时出现在藏区的公路上,车队小心翼翼拉开距离缓慢行驶。穿过美仁草原途经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合作市时,倾盆的大雨又让车队更加放慢了车速,抵达高原小城卓尼时已是深夜。由于每天行程必须严格按计划执行,所以一连多日大家都是早7时起床,中午在行进途中临时选择面条或以快餐充饥,深夜抵达事先预定的住宿地,连夜准备次日活动内容,然后少时休息后次日再出发。

每天平均400公里以上的行程,往往根据路况不同一般要行驶5-8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加之首次行走秦岭边际线路况不熟,突发情况多,驾驶员的辛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绝对保障行驶安全,4位驾驶员都采取了减少用餐占时尽量增加途中休息时间的方法。但在宁强前往城固张骞墓的行驶途中,一辆团队用车突然出现发电机故障,经临时检修无望时团长和车队指挥当即决定为不影响行程马上换车,后来经西安总部与车队调度快速协调,临时在汉中租车继续前行。由于长途行车缺乏写作条件,许多人都养成了手机写作、在颠簸行进中使用手提电脑办公、在前行的车上传递和打印文稿的习惯。




走进郧县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旅途的艰辛和繁忙的日程丝毫没有影响团队的使命和初心的实现。“丈量”途中,无论是车上还是活动间隙,不同专业和学术领域的交流始终异常活跃。一路上,领衔文化学者王若冰随处讲述大秦岭文化的“话匣子”一直没有关闭;首席专家王根宝始终没有放下科普秦岭地质的责任和话题,沿途采水过程极为认真;地质与水文专家李方周和董天印一路写作科普话题丰富“专家文库”,考古与民族学者易华、作家杨海蒂、文化人周吉灵等与大家交流之声不绝于耳,地图出版人毛腊梅的笔记本电脑始终伴随着左右,请教、交流、研讨话题从不停歇;“丈量”活动总策划兼团长王晓民每天彻夜审改和撰写文稿,休息的时间常常仅有3个多小时;海外留学归来的袁佳欣第一次参与国内活动且负责最繁杂的行程联络,车上电话不断下车后又始终行走在团队的最前端。车行途中,有时为了一个话题的探讨,关联的专家学者经常临时调换坐车。随团摄影摄像团队经常加班加点,完成一段视频制作后马不停蹄赶路与大家会合;地图书籍采编王静一路坚持录音不停、写作不断;车队总指挥韩东风和驾驶员郭智途中主动担当起了后勤助理,乐乐呵呵跑前跑后;天水日报社驾驶员吴瑞贤从天水临时入团,驾车之余还兼起了摄影师。有人在行进途中扭脚了忍痛不言,也有人因长途驾车犯了痔疮闭口不语。由于披星戴月的奔波每天新闻稿无法及时传回西安总部,新闻组负责人占方和团队每日都要工作到午夜甚至更晚,直到稿件发出才会离开办公室;由于公务繁忙无法全程参与“丈量”行动的中国地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殿彬,每天都在关注着团队行程,并在北京向团队送来问候。为了一份光荣的使命和责任,所有人都是废寝忘食,科普文稿不断,系列报道不停,大家都会尽其所能互相帮助;驾驶员任少毅不但每日主动记录车队行程,还利用开车间隙创作了《丈量大秦岭·我们在行动》的短视频,受到了“朋友圈”的疯转和所有人的一致好评。



“丈量大秦岭”采风团在丹江口水库向祖国问好

为了凸显本次“丈量大秦岭·让世界认识中国秦岭”的主题,活动启动特别选择了9月27日“世界旅游日”,这样“丈量”活动的进行周期就必须占用疫情之后今年第一个国庆、中秋“双节”长假,全体参团人员对此没有任何怨言。农历八月十五当日,正是车队由秦岭西端白石山经南端剑门关而赶赴东端桐柏山的日子,当晚,团队在桐柏山下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月是秦岭圆”联欢与对话会,一场秦岭边际线大联动和一首《明月几时有》的大合唱,让许多人把钟情的秦岭和远方的家人紧紧联系到了一起,这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一次联动大秦岭的中秋活动。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特别从西安的医院里打来电话,对大家共同从事的最有意义的“丈量大秦岭”活动表示祝贺,对全体团员舍弃和家人团聚的时刻,为宣传秦岭而共赴秦岭东端桐柏山和淮河源表示慰问。


 
“丈量大秦岭”登上太白山天圆地方

连续10天的“丈量大秦岭”壮举让全体专家学者和作家们的心与情紧紧凝结在了一起,“累并快乐且终生难忘”是每一个参团者的真实表达。10月5日,“丈量大秦岭”参团人员发表在秦岭主峰太白山《共同宣言》,表示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结合行走经历,用心体验和“丈量”秦岭的自然、文化、文学艺术和旅游的广度、高度与深度,尽快形成“丈量”成果向社会发布,让这次意义非凡的“丈量大秦岭”活动画上第一个句号,期待在将来能够对秦岭文化弘扬传承、大秦岭山系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更多领域合作发挥深远影响。

(“丈量大秦岭”新闻组)


 
投稿郵箱:mishu@188.com Copyright © 2017-2019 unwto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