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资讯 >

丈量大秦岭的“边际线”

来源:世界旅游报 2020-10-14 16:56
《世界旅游报》电(记者  倪霞)横亘于中国中部的大秦岭,东西绵延千余公里,形成了一道巨龙般的天然屏障。秦岭之南是“南方”,秦岭之北为“北方”,中国的水系也因此有了长江、黄河水系之分。

深秋时节,茫茫大秦岭由西至东已逐渐呈现出层林尽染。这时,有一支特别的队伍在秦岭山系的草原、山地、水源地和东南西北的县区穿越行走,他们是历史上首次组成的“丈量大秦岭”专家学者和作家团,此行的目的,是告诉国人和世界一个生态优美、文化厚重、江河遍布、风景如画的“大秦岭”。


穿越秦岭东西南北

秦岭是中国的中央山脉,地处我国南北、东西的地理中轴线之上。最早记述中国山川河流的著作《禹贡》认为,华夏大地山脉有“三条四列”,秦岭居中,列为中条;昆仑有三龙,秦岭为中龙;葱岭有三千,秦岭为中千。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秦岭陕西段牛背梁国家自然保护区视察时深情地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巍巍大秦岭,情系大中华,然而对于这座全民族敬仰,“父亲”般伟岸身躯的中华圣山,许多人知之甚少。古时候“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大秦岭,隔断了大山南北的往来和交流,在交通、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秦岭的宽度和广度、魅力尽显的文化和富集的资源已变为一种发展优势。大力推动“大秦岭”概念的社会认知、人文与自然知识的科学普及、秦岭山系的内外部联动、资源共享和民众互游互访已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趋势。

于是,为了贯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秦岭时的讲话精神,让秦岭这座与中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伟大山脉的历史、文化、地理、地质、水文、旅游、资源优势鲜活起来,促进秦岭山系的相互认知和资源共享,在陕西和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下,中国地名学会和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组织国内众多研究秦岭、书写秦岭、传播秦岭的专家、学者和作家,开启了以“让世界认识中国秦岭”为主旨的“丈量大秦岭”主题文化传播行动的“凿空”之旅。

按照行走、科普、体验、讲述秦岭的要求,“丈量大秦岭”行动参团人员的共同使命是:探秘华夏祖脉、行走中央水塔,穿越中国南北、丈量秦岭边际,解读秦岭文化、科普秦岭知识,采集秦岭之水、促进生态保护,宣传秦岭之美,推动旅游发展,串联秦岭诸城、讲好秦岭故事。



 
“丈量大秦岭”主题文化传播行动自驾车队亮相古城西安街头

9月25日,“丈量大秦岭”主题文化传播行动自驾车队出现在古城西安街头,在西安钟楼、城墙、大雁塔等地,许多人们看到贴有“丈量大秦岭”标志的汽车穿梭而过,纷纷伸出大拇指为这一行动点赞。而同时,一把印有“丈量大秦岭”行动主旨、意义、线路的纪念折扇也在不同职业人群中间传递,无数人在不同地方不约而同地喊出了“丈量大秦岭、壮哉大中华”的口号,为参团人员加油助力。


 
“丈量大秦岭”团队从丝绸之路起点出发

9月26日至10月5日,“丈量大秦岭”专家学者和作家团沿着大秦岭的边际线,穿越古丝绸之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区、甘南大草原、长江与黄河流域过渡区、秦巴山地、川陕甘结合部、汉江流域、鄂豫陕交汇地、中原大地、关中平原,跨越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河南5省21市69个县区,车行与步行4000公里,在一路科普秦岭知识、沿途宣传秦岭文化、沿江沿河采集“秦岭之水”和启蒙秦岭联动意识中,完成了西至甘青交汇处西倾山以东秦岭西界白石山、东至豫鄂交汇地秦岭东界桐柏山太白顶、南至四川广元秦岭南界剑门关、北至陕西秦岭北麓、中至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511米“天圆地方”的首次“丈量大秦岭”历史壮举,身体力行的为国人和世界呈现出了一个灵动鲜活、河流密布、交通便捷、异彩纷呈的中国最美“秦岭风景圈”,同时用车轮和脚步画出历史上第一条从书本转入现实中可触及的中国最宽最广的“秦岭边际线”。

地跨五省采集“秦岭之水”

秦岭是中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长江黄河最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大秦岭山系无数条江河溪流如血脉般滋养着华夏大地,习近平总书记将秦岭比喻为“我国的中央水塔”。

“丈量大秦岭”团队在探访秦岭边际线过程中,特别走进秦岭主要江河水源地和代表地,采集“秦岭之水”,解读江河文化,科普水文知识,努力让“中央水塔”的概念深入人心。

据专家介绍,大自然之水有地上、地表和地下三种存在形式,三种相互转换、循环往复。秦岭阻挡了北方寒潮的南侵,也阻隔了东南湿润气流北移,形成了南坡降雨量大、北坡水源丰富的特点。生态环境的改善,使雨水资源巨大化,也增强了秦岭强大的储水和输水功能。

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参与“丈量大秦岭”活动的专家学者和作家走进渭河源,探访这里的生态环境,探秘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渭河之水。“丈量大秦岭”领衔文化学者、《渭河传》巨著作者王若冰在全团人员注目下完成了本次“丈量大秦岭”活动的首次采水项目,并向大家介绍了源远流长的渭河文明。



 
采集汉江之水
 
汉江、汉人、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即发源于秦岭南麓陕西段宁强县。汉江全长1577公里,在湖北汉口汇入长江。“丈量大秦岭”专家学者作家团在完成西秦岭发源的洮河、白龙江采水后,经川入陕直抵汉江源,完成了汉江源头采水。


 
“丈量大秦岭团队”在丹江口采水 并向祖国问好

发源于秦岭商洛境内的丹江,流经陕西、河南、湖北,在丹江口与汉江交汇,最后汇入丹江口水库。“丈量大秦岭”团队特意在湖北丹江口国家水源涵养地采集了水样,并举办了相关活动。然后走进秦岭东段鄂豫交汇地桐柏山,登上太白顶,由首席专家王根宝与水文矿产专家李方周、董天印一起完成了淮河源头水样采集。


 
采集洛河之水
 
洛河分南北洛河,均发源于秦岭,最终汇入黄河。在秦岭河南和陕西段,“丈量大秦岭”团队分别采集了洛河之水;而在秦岭与黄河交汇的陕西潼关三河口,又采集了黄河、渭河与洛河的交汇之水。


 
采集嘉陵江之水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发源于具有“秦岭会客厅”之称的陕西凤县,又在汉中略阳与发源于秦岭天水的西汉水交汇。当地群众按照羌礼完成采水后现场传递给了“丈量大秦岭”活动总策划和团长王晓民。

一路风尘仆仆完成行走、科普和采水使命的“丈量大秦岭”团队抵达秦岭主峰太白山时,太白山管委会也已先期完成了主峰汇聚的汤峪河水样采集,并与“丈量大秦岭”团队举行了交接仪式。

10月5日,秦岭“中央水塔”之水首次在太白山向世人集中展示,茫茫大秦岭对中华民族和中华大地的无私奉献精神,由这些采自奔流不息的江河水样中可窥一斑。


行进中的“移动科普风景线”
 
秦岭巨大的地质构架和地理、地貌特征,以及山系自身所蕴藏的历史文化、自然风物等,堪称现实版的自然与社会科学教科书,更是一部以山系为代表的民族史和中国史。引导人们热爱秦岭、保护秦岭,首先要启发人们认识秦岭。

“丈量大秦岭”参团专家学者和作家以“共同使命”结缘,团队涵盖了地质、地理、水文、矿产、考古、民族、文化、文学艺术、旅游、地名、地图等众多领域专业人士,另有林草、动植物、大数据等,外援专家公益支持。首席文化学者王若冰,三十多年在行游中研究秦岭,为秦岭山河著书立传。“丈量大秦岭”同期在凤凰卫视播出的电视纪录片《大秦岭》,主撰稿即是王若冰。首席专家王根宝,毕生研究地质科学,如今是陕西地矿集团总工程师,对秦岭的地质地理随时可以娓娓道来。

在他们的带领下,“丈量大秦岭”主题文化传播行动采取沿途举办分类活动、实地讲解、现场科普、水样采集、传播互动的方法进行,将沿途“丈量”点的社会和自然科学内容与秦岭山系文化传播相结合,以点带面引导人们认识秦岭。



 
“丈量大秦岭·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对话”

行进期间,团队先后在麦积山举办了“秦岭·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对话,在西倾山东界举办了“遥望白石山”科普讲座,在哈达铺举办了“秦岭与红色旅游”交流,在剑门关开展了“秦岭蜀道文化”对话,在丹江口举行了“南水北调”讲座,在桐柏山下举行了“月是秦岭圆”中秋联谊对话,在函谷关进行了秦岭道教文化交流,在潼关进行了秦岭矿产资源交流,在悟真风景区开展了秦岭终南山文化对话,在秦岭主峰太白山下举办了“大秦岭人文与自然的体验对话”等。


 
大秦岭人文与自然的体验对话

交流、科普、活动等始终伴随着“丈量大秦岭”沿途的全过程,10月1日,“丈量大秦岭”团队远在湖北丹江口国家水源涵养地举行了“向祖国问好”全媒体传播行动,团队和各领域代表手持庄严的国旗,祈福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秦岭山水常青的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和整个秦岭山系。

10月5日,当“丈量大秦岭”团队行动向后期成果转化之际,参团人员在秦岭主峰太白山发表《共同宣言》,呼吁秦岭山系共建生态文明,当好生态卫士;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共建“大秦岭命运共同体”;以“丈量大秦岭”行动为开端,推动秦岭科学研究、文化挖潜、文明传承、故事表达,引导民众互游互访,共享大自然馈赠,协力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文|丈量大秦岭新闻组  图|丈量大秦岭摄制组)



投稿郵箱:mishu@188.com Copyright © 2017-2019 unwto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