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攻略 > 游记 >

跟随“敦煌文化守望者”,感受敦煌之美

来源:世界旅游报 2022-09-12 11:34

自公元366年莫高窟开窟,千年间这个文化圣地留下了古代农业生产、手工业制造、商业贸易、社会生活、艺术流变、建筑风貌、宗教神话,以及古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珍贵图像。一窟一世界,一眼一千年。

许多人对敦煌充满好奇和向往,但也会因敦煌的丰富与神秘望而却步。为了更好地普及敦煌文化,一本《敦煌守望四十天》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本书的作者是“80后”媒体人、摄影师蒋理。因入选“敦煌文化守望者”第三期,2021年蒋理有缘在敦煌学习、生活四十天。他以四十天守望敦煌的独特经历,将壁画和彩塑背后那些神佛、帝王、英雄、凡人的故事娓娓道来,揭开众多洞窟的神秘面纱,述说窟顶治沙、洞窟数字化采集、壁画修复等绝技,分享莫高窟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9月11日,《敦煌守望四十天》新书发布会在甪直古镇的文化空间“光影墅”举行。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秀清,《敦煌守望四十天》作者蒋理带领线上线下的读者“神游”莫高窟,领略敦煌文化之美。

《敦煌守望四十天》新书发布会于线上线下同时举行。从左至右:贾雪飞、葛剑雄、蒋理以及在线上的杨秀清

杨秀清透露,“敦煌文化守望者”是由敦煌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发展基金联合推出的全球志愿者派遣项目。每年从全球千余名候选者中选出十人,前往敦煌接受培训和考核。这十人将成为莫高窟的正式讲解员,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解洞窟。目前计划进行了三期,总共三十人在敦煌进行了深度体验,蒋理就是第三期的“敦煌文化守望者”。

蒋理坦言,在敦煌学习和受训的四十天,自己从来没在一点之前睡觉,因为既要消化白天接收的信息,还要结合自身,讲出自己眼中的敦煌。虽然压力很大,但他还是坚持每天写日记。“最初写日记是为了 ‘对抗遗忘’,而这到成书还有个很长的过程。这本书其实是我们第三期 ‘敦煌文化守望者’共同经历过的,它有很多有用的信息,读者可以作为行前指南。”

蒋理说:“很多人对敦煌会有畏惧感,害怕敦煌文化高高在上,很难接近,但我想告诉大家,敦煌有很多地方让人感到很亲切,如323窟对江南风景的描绘,和我今天的日常生活就有很多联系。其实,敦煌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缘分。”

《敦煌守望四十天》由中华书局出版

1979年,葛剑雄以研究生的身份第一次前往敦煌考察。他说:“以前不看大量的相关资料很难理解敦煌文化,现在不同了,有很多便利的传播可以让普通人接近敦煌。”

在他看来,敦煌文化的产生有很多条件,比如长期处在中原政权控制之外,但当地人主要是中原移民的后代,说到底敦煌文化还是汉文化和其他文化融合的产物,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尽管一度没有受到保护,但恰恰是这种条件,最终才使敦煌文化流传存续下来。“敦煌甚至能看到希腊神话的因素,怎么传播进来不清楚,但人类文化交流的方式往往比我们想象的丰富,不同族群的表达都能得以呈现。我们也能看到文化传播的路径,比如飞天的形象,以及不同文化对于飞天的理解。”

《敦煌守望四十天》内页

从《敦煌守望四十天》这本书中,葛剑雄看到了不同人从敦煌得到了不同的东西,这也是敦煌的魅力所在。“更重要的,我认为不在于守望者的四十天,而在于四十天结束后的传播。这本书就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看完书之后,一定要实地去看一看,感受、感悟完全不同;同时,这本书的感受、感悟也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鲜明特色的。”

杨秀清表示:“其实真正能到敦煌的人并不是很多,对敦煌文化了解的人也不多,我们就一直在思考敦煌文化的大众传播问题。自隋唐时期起,敦煌石窟的大众文化层面兴起,与今天的我们发生了更多勾连。蒋理的这本书,就是从大众视角,对敦煌文化进行传播,这种出版物其实今天并不多见。这本书也提到,在敦煌石窟中见到了江南元素,这充分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多元性,也体现了这本书的个人色彩和立体性。”

《敦煌守望四十天》内页

据悉,《敦煌守望四十天》随文插入近140幅图片,既有身为摄影师的作者实地拍摄的图片,又有敦煌研究院授权的窟内文物图片,还有历史感满满的老照片,带读者感受敦煌的旧貌与新颜。封底还有“敦煌文化守望者”第三期成员一镜到底讲解莫高窟61窟的二维码,扫码看视频,也可身临其境“游洞窟”。

《敦煌守望四十天》内页

投稿郵箱:mishu@188.com Copyright © 2017-2019 unwto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