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厨刀满是严谨与强调
近日,老字号品牌“张小泉”因“拍蒜断刀”事件登上热搜,“菜刀能不能拍蒜”一时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在很多中国人的厨房里,通常一把菜刀就能满足劈、片、切、剁、拍、砍等各种需求。而德国人的厨房好像一间小型实验室,刀架上整齐摆放着主厨刀、剔骨刀、面包刀、削皮刀、切片刀、鱼刀、奶酪刀等各式刀具。
琳琅满目的德式刀具
德国的厨房用刀分工细致,设计风格时尚,材质、尺寸、形状、功能各异的刀具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食材,充分体现了德国人严谨认真的生活态度。面对琳琅满目的德式刀具,如果不知如何选择,不妨优先准备主厨刀、面包刀、切肉刀、削皮刀等几种最实用的基础刀具,以及用来保持刀具锋利的磨刀石或磨刀棒,这样的配置对于烹饪一般的西餐家常菜肴就足够了。高质量的厨房刀具可以使用数十年之久。
“主厨刀”是西式厨刀的代表,具有综合性的用途。主厨刀刀身较宽,刀刃的部分为弧形,切割各种食材都不在话下。主厨刀既可以像中式菜刀一样直上直下地切,也可以采用经典的西式切法:一是直接用刀尖划开食材;二是将刀尖紧贴案板,只抬起刀子的后半部分快速斩断食材,适用于罗勒、香菜、茴香、香葱等常见调味香草。德国人爱吃面包,但光滑的刀刃并不适合切割外硬内软的德式面包,因此一把刀身细长、有着锯齿状刀锋的面包刀必不可少。西餐经常需要煎或烤制牛排、猪排等肉食,自然也少不了配置“切肉刀”。这种刀的刀刃锋利,刀身轻薄且韧性十足,可以很好地处理带有骨头和筋腱的大块肉类,切火腿片也不错。“削皮刀”的刀身较短,适合给水果和蔬菜去皮。
刀具的材质决定了刀的硬度和耐用性。德式刀具中的入门款常用低碳不锈钢材料,以防锈和韧性见长,方便养护打理。
刀具款式融入异国风情
在欧洲历史中,刀的文化内涵一直与时俱进。刀具最初主要用于狩猎、切割食物和防御,在罗马时代是财富和地位的一种象征,中世纪时普通家庭用刀的频率并不高。18世纪起,随着工业化和饮食文化的发展,刀具逐渐成为日常家用物品和厨具、餐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世纪70年代,刀具在实用性之外,也发展出了艺术和奢侈品的属性,人们愿意为高质量的家庭和厨房用刀大掏腰包。
除了光滑锃亮的不锈钢,德国高级厨刀系列中也会频繁出现异域风情的材料和技法,为标准化的德式厨具提升了质感和美感。比如,不少知名刀具品牌都推出过“大马士革钢刀”,它的特点就是拥有层次丰富、细密繁复的纹饰。大马士革刀是古代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的兵器,最初使用印度南部地区的乌兹钢锭制造,其表面行云流水般的特殊铸造型花纹,在欧洲人眼中恰恰代表了神秘和高贵的内涵。德式高档厨刀的刀柄也常用到更有情调的乌木和鹿角。此外,来自东方的陶瓷比钢材更轻更硬,用陶瓷制作的刀可长期保持锋利,因此越来越受到德国刀具品牌的青睐。
一些其他国家的优秀刀型也被德国刀具品牌纳入产品系列中。比如, 西式主厨刀的“东方版”——日式“三德刀”,尺寸比主厨刀更小更轻,刀头部分比较圆润,既可以切割肉和鱼,也能轻松把蔬菜瓜果切成丝、丁、片,算是一款“万能”的刀具。德国制造的刀具产品中还能找到日本料理中常用的“开鱼刀”“刺身刀”以及我们最熟悉的“中国菜刀”的身影,这些种类都保留了原名,体现了不同国家饮食文化的互鉴与融合。
“刀具之城”索林根
索林根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当地土地瘠薄,农业不发达,人们利用当地的稀有金属矿产资源发展起了铸剑业。到14世纪,这里的铸剑业已具备相当规模,周围的溪流沿线开设了上百家磨坊,利用水力带动磨石对刀剑进行打磨。19世纪后,刀剑需求减少,刀叉餐具等作为主要产品销往各地。
自中世纪至今,索林根一直以高品质刀具而闻名,是德国乃至欧洲刀具行业的中心。德国多家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老牌刀具企业均诞生于此,比如,中国顾客比较熟悉的“双立人”,由当地刀匠彼得∙亨克尔斯在18世纪注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商标之一;同样创立于索林根的“三叉牌”,则是非手工刀具领域最受专业厨师好评的德国品牌之一。1938年以来,“索林根原产地名称”一直受到法律保护,索林根市的官方路牌上被正式冠以“刀具之城”的别称。
索林根还坐落着德国刀具博物馆,收藏和陈列有冷兵器、餐具、剪刀、剃刀等各式各样的带刃工具,藏品数量约有3万件,展示了从青铜时代至今的世界刀具发展史,以及索林根当地的刀具制造传统和著名品牌的故事。游客还可以参加博物馆举办的剑道、金属铸造、现代锻造等互动活动和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