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桃花源里谱新篇
常德,被誉为“桃花源里的城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世人勾勒了一幅和谐安康的农耕图。如今,这块孕育了中国最古老水稻田的土地,这座滋养了丰富农耕文明的城市,正铆足了劲,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着新传奇。
位于洞庭西滨的常德,是有名的“洞庭粮仓”,耕地面积、粮食产量都是全省龙头。
在稻作之城澧县,29.08万亩早稻开镰收割,收割机过处,留下整齐的线条。柏依朴 摄
盛夏时节,风吹稻香,金色的谷粒饱满待收。常德澧县澧阳平原,这片曾孕育了中国最古老水稻田的肥沃土地,洋溢着丰收的气息。城头山镇的村民李先磊一家进入了一年中的繁忙时节——双抢。
“以前双抢要一个月左右,现在有了这些‘大家伙’,几天就能搞定。”他一边说,一边登上收割机。只见机器旋转,颗粒归仓,草梗回田,不久,一块金灿灿的稻田便被收割干净。
他口中的“大家伙”,除了正驾驶着的收割机,还有家里的旋耕机、插秧机等。
作为当地的一名新农人,李先磊新就新在机械化种田。
2013年,李先磊的岳父严小清与城头山村1组23户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承包了100亩水田。那年,在外打工的李先磊决定返乡种田。
岳父种了一辈子田,靠天要收成。和岳父不一样,他向机械要收成。
他考取收割机驾驶证,购买收割机,不仅将自己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还当起机耕手,为当地农户提供服务。购机有补贴,他大胆地购买了好几台机器。如今,家里拥有3台收割机、3台旋耕机、两台插秧机、两台拖拉机,为附近3个村提供机械服务。
种田十年,李先磊把青春写在希望的田野上,成为了村里种田面积500多亩的大户。作为当地的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他谋划着下一个十年计划:办一个育秧工厂,扩大业务范围,走智慧农业的路子……
他所期待的智慧农业,在距离他的家乡70多公里外的洞庭湖平原已成一景。
自2017年以来,西洞庭管理区充分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正值农忙时节,西洞庭管理区祝丰镇紫湾村的智慧水稻产业园里却一片宁静,鲜见人影。在产业园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打开手机“中联智能云”APP,便能科学调控农田里的肥料与水分。每块稻田都安装土壤、气象、水情、虫害等测报仪器,能迅速准确地将稻田的温度、湿度、水情、用肥等数据实时传输至大数据中心。一键操作,快捷高效,精准调控,这就是数字农业的魅力。
除了抽象的数据,人们还能通过监控,直观地查看水稻生长状态,只需点击屏幕上各个地块,旋转摄像头,田里稻子的生长情况一一呈现。
如今,老百姓种田,不再像严小清那一辈靠天吃饭、靠经验种田,也不仅仅像李先磊这样的新农人靠机械要收成,更要靠数据、靠科技获丰收。
行走在沅澧大地,智慧农业的实景处处可见。
以西洞庭中联智慧水稻项目、汉寿常德香米智慧农业科技产业园、贺家山原种场数字大米示范基地等为代表的智慧水稻,充分发挥大数据、物联互联、AI和智能制造的技术优势,打造集稻米生产、现代化农业服务、烘干冷藏、大米加工、检验检测、农产品电商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农业产业园,生产加工高端“数字大米”。
以澧县农康葡萄产业园、西湖楚峰生态梨园、石门杨氏鲜果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智慧果园,依托智慧物联网系统,实现了物联智能化、水肥一体化、农事机械化、管理科学化,达到了国际标准“四化”要素的要求,有效提升了本地水果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以汉寿蔬菜现代产业园、西洞庭朝鲜蓟特色产业示范园等为代表的智慧菜园,通过数字技术对大棚蔬菜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管控,实现了智慧菜园的集约化、网络化远程管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稻田、果园、菜园,都能看见智慧农业的魅力。这给敢于尝试的李先磊很大的触动。站在田埂,他望着脚下古老而又年轻的金黄稻田,黝黑的脸上映出丰收的喜色。收割后的稻田,将种上晚稻。闲不下来的稻田,不久又将迎来新一轮的丰收。“过不了几年,我们农民只要操作一番手机,就能把这块田管理好、耕种好。” 李先磊对美好未来充满期待。
奋斗在创新的车间里
常德高新区产业园,一片繁忙景象。7月1日,湖南响箭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19台混凝土泵车的外贸订单,出口比利时……
十年间,响箭重工经历四次转型,从深耕结构件加工,到主营混凝土泵车,再到自主研发、涉足新能源行业。从面临发展危机,到转型突出重围,响箭重工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企业负责人阎军曾有过彷徨,甚至曾一度想放弃。
“2014年,整个机械加工行业陷入低迷,对于配套企业而言,日子更加难熬。”阎军回忆说,作为工程机械关键结构件生产企业,当时的响箭重工已经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积极转型方有一线生机。
阎军花了8个月时间,在国内外几十个城市了解市场情况。基于对行业及国家未来的政策判断,阎军找到了转型方向:定位于城镇、农村市场,从事小臂混凝土泵车制造。阎军说:“当时正值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开展,相对于大城市,中低层建筑在乡镇更为普遍,但大型混凝土泵车无法高效完成作业。重量轻、高度低、车身长的混凝土泵车或将是市场突破口。”
说干就干,阎军迅速组建团队,招聘了技术型人才。2015年,响箭重工的研发团队研发出第一台28米的混凝土泵车,并且成功销售。响箭重工涅槃重生,找到了合适的赛道,紧紧咬住技术创新这个发展根本,从过去的短臂架,到58米、63米,再到刚上市的五桥73米泵车……响箭重工每年保持不低于研发3个新产品的速度,并不断优化泵车结构设计。
目前,响箭科技正在经历第四次转型升级。2018年,公司便开始着手布局氢能源储运的研发工作并取得突破性成绩。氢能源产业链分为上游的制氢、中游的储运以及下游的加氢应用,在氢能源的发展过程中,其中核心技术在于氢气的储、运,高压氢储罐的研发。如今,他们最高设计压力达到了国内乃至国际的顶尖水平。
十年来,阎军选择了坚守与创新。坚守与创新的背后,是当地给他及公司的积极支持。
常德高新技术管理区管委会帮助响箭共争取土地110亩,三期地块的30亩土地仅是拆迁费用就高达8000余万,在各种政策资金的争取上给予了响箭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并搭建公共创新平台,与全国一些知名的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帮助企业进行科技攻关。
如今,响箭已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程机械产业链标志性领军企业”,研发的产品畅销国内,并出口欧洲、墨西哥、越南、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新研发的氢能源存储罐攻克了技术难关,即将上市。
一家企业十年蝶变的背后,是一座城市从农业大市到智造强市的精彩跨越。响箭重工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常德跻身全国制造业百强市,以常德高新区为主阵地的常德重大成套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并打造了全球智能塔机第一镇、全国酶制剂重要基地。
为了实现这精彩跨越,常德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引项目、抓产业、兴园区,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下大力气“招大”,瞄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核心企业精准招商,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落户常德;出台政策“培强”,聚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烟草、数字经济、农产品精深加工四大千亿产业,提升本土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样的发展大背景下,响箭重工抓住科技创新的东风,从为相关企业做配套产品的发展之路上华丽转身,正走上一条从制造到智造的产业发展之路。
如今,贴着“常德造”标签的产品遍布全球。飞沃科技生产的风电叶片预埋螺套,在全球占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风电紧固件细分市场隐形冠军;迪文科技生产的工业HMI(智能串口显示屏),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30%;中联重科平均每18分钟产出一台塔机,在国际上遥遥领先,研发出LH3350全球最大内爬式动臂塔机、T2850全球最大平式塔机、D5200全球最大上回转锤头塔机;三一机械拥有授权专利336项、核心发明技术专利135项……
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发展,常德打造“县域半小时”“市域一小时”配套圈,不断完善本地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中联建起、溢多利、迪文科技等企业为核心的“1+N”产业集群。
为了更好地支持企业形成优势产业,常德对接全省工业优势产业链,突出主导产业、新兴产业,重点打造21条优势产业链,实行“一链一策”。目前,已出台了支持白酒、米粉等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智能农机产业跻身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正拟申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企业在成长,城市在发展。目前,全市国家级、省级“小巨人”企业分别达15家、143家,飞沃科技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常德市是全省第2个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州,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71位。
回望过去的十年,阎军庆幸自己的坚守与创新;展望下一个十年,他充满了力量。“目前,我们公司已进入上市辅导期。我相信,坚持创新,踮起脚尖看得更远,我们就能赢得市场。” 阎军说。
下一阶段,常德将聚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烟草、数字经济、农产品精深加工四大千亿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提升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未来,常德在产业培育、招商引资中,都会聚焦“4+4”产业体系,让更多的龙头企业站出来,让产业链强起来。
幸福在满意的笑容中
家在穿紫河畔的陈瑛时常沿着河流行走,或过廊亭,或遇戏台,或聆听刘海砍樵的传说,或邂逅车胤囊萤的故事,或阅读寻菱七里的典故……河街,犹如一本翻开的书籍,展示着它厚重的文化与灵动的形态。
十年前的穿紫河,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沿途密密麻麻分布着118个排水口,直排河中的雨污混合水,不仅使河水变黑发臭,也使河床越淤越高。陈瑛说:“那时,水是臭的。一到夏天,我们都不敢开窗,真是苦不堪言,只想搬家。现在,我们就像住在画卷里,幸福指数飙升。”
2013年常德市把城区的水改摆在了重要位置,穿紫河治理是城区水系改造的重中之重。2015年,常德市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常德市政府斥巨资,打开了盖板、拆除了河堤、疏通了河道、增加了调蓄容积,并修建了1100多公里地下管网,将无数大小“海绵”与穿紫河连通。穿紫河沿岸建起了8个新型雨水泵站,沿岸118个排水口已被全部截流。经过改造的穿紫河,不仅干净了,还消纳着城区的超量雨水。
水清了,还要美起来。常德将老常德人记忆中的老街——河街,从沅水边“搬迁”至穿紫河畔,为常德人记忆中的乡愁寻找到一个载体。
重生的河街,吊脚楼、青砖瓦、麻石路面,从黄永玉的记忆里复活;大河街、小河街、麻阳街,从沈从文的文字里走出;糖油粑粑、麻糖酥糕、桂花酥糖,从老常德人的味蕾里苏醒;汉剧高腔、常德丝弦、澧州花鼓,从新常德的街巷里唱响;麻制画、桃源根雕、桃源刺绣,从仿古的楼阁里鲜活灵动……穿紫河,是常德城一条奔流千年的古运河;河街,曾是常德城一条蜿蜒百年的古街巷。它们就这样相伴相生,如同一本线装书,共同写着老常德人的乡愁。
如今,这条流淌着文化乡愁的河街,成为了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是展示常德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
十年蝶变的,又何止一条穿紫河?常德,以穿紫河这条金腰带为画轴,坚持以山水为本底、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聚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呈现了一幅幅“桃花源里 诗画常德”的新画卷。
柳叶湖畔,卡乐星球、欢乐水世界、智慧马拉松赛道,释放着一座城市的活力;沅水岸边,“三绝诗书画、一墙天地人”的常德诗墙,“现代壁画艺术博物馆”的常德画墙,展示着一座城市的文气……
河流,是城市的眼睛,见证着一座与水共生的城市十年蝶变。
曾一度想搬家的陈瑛,继续留在穿紫河边居住。她从一条河的改变,看见了一座城市的决心与未来。
常德关注民生、提升市民幸福指数,除了水改,还有棚改、路改等一系列暖心举措。
常德扎实推进城市棚改,对老旧城区实施整体提质。
常德棚改不是简单地拆除重建,而是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脉、民风民俗,赋予城市灵魂。老西门棚改项目和护城河综合治理整体推进,保留和修复常德会战碉堡、窨子屋等历史文化遗存,成为文化旅游街区;临江片区、桃花源大桥北端片区、城东片区等成为棚改片区改造典范,屡次夺得国际国内设计大奖……
常德聚焦民生工程,解决百姓的出行难问题。常德完成了42条城市主次干道和165条小街小巷综合改造,实施沥青路面改造,减少了噪音、扬尘等对城市环境的污染。车过无声,风过无尘,“下雨一脚泥、晴天一身灰”的历史成为过去。常德还通过路改,进一步完善了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系统。
城区的路更顺畅了,农村的路也变美了。
2012年以来,常德市共建设农村公路12739公里,其中自然村通水泥路5860公里,建设里程位居全省市州第一,全市自然村全部实现“组组通”,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4105公里。全市新创建文明示范路867公里,临澧县伯渠小道等10条线路获评全市“最美农村路”。
一座山清水秀、留得住乡愁、感触到温度的城市,不仅让当地市民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也让不少外地人有了定居常德的缘由。
来自河南的博士华培涛便是其中一位。华培涛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方向是新材料。他与常德结缘,和另一位博士有关。那就是来自陕西的“80后”樊凯。
2015年,樊凯来到常德创业,现为常德一家科研企业的总经理。好的创业环境,好的市容市貌,让樊凯留了下来。
2016年,樊凯奔赴几所高校,为常德招募人才:“常德,是一个实现梦想的地方。只要你来常德,我就能将你留住,因为——常德给了我底气!”他的话,在华培涛心中荡起了波涛。几天后,华培涛来到常德。
桃花源里,诗国长城,天蓝水碧,这一幅幅画卷给他留下美好的印象。特别是在规划馆,看见常德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的样子,他当即与常德签约。
华培涛的妻子也跟着落户常德。一家人决定在常德扎下根来。
目前,华培涛所在的企业承接了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解决了多项被美欧日“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攻克这些技术难题的科研团队中,有4名博士、20名硕士,他们都是从外地来常德实现梦想的优秀人才。
发展有温度,幸福有质感。常德,这座“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滨湖城市,吹响着产业发展的奋进号角,勾勒着宜居宜业的美好画卷,书写着农业发展、产业兴盛、生活安康的新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