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环球 > 亚洲 >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创新技术为油气通道“把脉”

来源:世界旅游报 2025-07-24 09:33
中华新闻社济南电(记者 瑞夫   通讯员 庞世乾 武天祥 史忠华)    梨13井是东北油气分公司的一口油井,应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对压裂施工进行监测。依托实时监测结果,技术人员及时优化裂缝质量,既提高了石油产量,还节省了近百万元成本。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目前国内最全面的压裂效果定量评价手段,成为油气水力压裂监测的标配技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地震资料处理高级专家尚新民说,这项技术就像听诊器,可以实时捕捉地下岩石破裂产生的微弱信号,并进行“把脉开方”。

在石油界,一种致密油藏被形象地称为“磨刀石”,油气被堵在极其细小的孔缝里难以流动,“地下有储量、油气采不出”成为业内难题。

压裂成为一种解决难题的有效手段,利用水力高压喷射地下几千米石油所在的岩体发生剧烈变化,产生多条长、宽、高不等的人工裂缝,成为石油流动的“高速公路”。尚新民说:“通道打开了,油气运移通畅了,产量自然就增加了。”

压裂为油气运移打通了道路,但道路质量如何,是不是最优路径却不得而知。这时,需要一种技术既能够感知道路质量,又能够对道路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油气产量。

2011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在国内率先开展相关技术研究。“这是一项事关油气长期稳产的核心技术,但受国外技术垄断,设备价格昂贵。”尚新民说。

地下岩体破裂被称为微地震,产生的信号能量微弱,却能准确反映裂缝状况。科研人员在调研多种技术路线后,最终选择了最有难度却最有前途的微地震技术进行攻关探索,“要在海量的环境噪音中找到微地震信号,再进行空间精确定位。”

“没有研究基础和专业技术人员,但我们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首席专家刁瑞介绍,次年研制成功的第一代浅埋式节点仪设备,仪器指标水平与国外设备相当,单价降低50%以上。

Y560-X9井根据微地震监测结果,持续优化组合缝网压裂新工艺,日产油提高2.1倍。同样,GX26井应用该技术产液量提高150%,“有油采不出”的难题得以突破。

2022年8月,利用该软件完成了当时国内最大规模的水力压裂微地震实时监测,“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裂缝空间方位、长度等,进而指导压裂工艺持续优化。”刁瑞说。

截至今年3月,历经五次升级,该技术首次实现了节点仪采集数据在内网的实时传输,完全摆脱了有线传输的束缚,施工成本降低60%,在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微地震监测技术实现一举三得——储层改造得到实时监测,克服了“有油采不出”的难题,实现了油藏改造效益最大化。

截至目前,微地震监测技术已在山东、吉林、新疆、青海等地区产业化应用360余口井,累计多产石油150万余吨,并成功进入煤层气压裂监测、储气库安全监测等新领域。
 
投稿郵箱:mishu@188.com Copyright © 2017-2019 unwto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