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澜湾:为万里黄河确立新地标
来源:世界旅游报
2025-03-18 17:12
黄河,百川之首、四渎之宗,千百年来奔腾不息,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齐地黄河,从大禹治水到齐桓公流域共治,从战国筑堤到西汉治河,从南宋改道到民国河难,从人民治黄到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安澜”始终是文化的主轴。黄河安澜,化害为益,才有了这方黄河冲击平原上人民的生存繁衍和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国人自古就有“黄河平,天下安”的说法,透过齐地数千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黄河安澜对于流域文明的重要影响。
万里黄河山东省淄博段的自然特质,就是“安澜”
黄河,上中下游不同的地段都有不同的地理自然特征。青藏高原黄河源头,汇雪山之水冲向壁立千仞的龙羊峡;甘肃黄河段,穿兰州城而过,在全河段最大的湾道和最大的落差蓄势前行;壶口瀑布,飞流直下,凌空倾泻,势如惊雷;龙门,“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诗句)。上述地域的黄河河道,或跌宕起伏,或汹涌澎拜,或流激滩险,桀骜不驯是它们的共同特质。与这些地域不同,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的安澜湾,却以安之若泰、波澜不惊,展示了黄河迥然不同的另一面。
如何理解“安澜”两个字?善淤、善决、善徙,是黄河千古不变的本性,所以三门峡大坝上写着的八个大字:“黄河安澜 国泰民安”。大河西来,一路千转百回波涛汹涌,进入下游,自洛阳经郑州、济南涌入高青县黑里寨镇突然北转,至木李镇又东转向东径直流入渤海,在高青境内形成一个阿拉伯数字“7”字形弯道。河水进入这个湾道,惊涛骇浪逐渐平复,像一个性格暴烈的勇士,骤然转变为娴静的少女,安静优雅地向东流去。这个湾道,就是闻名遐迩的安澜湾。从黄河黑里寨段起为安澜湾首,黄河刘春家景区为安澜湾腹,从刘春家东至大海为安澜湾尾。在这里,黄河母亲静静流淌,向世人展示了她慈祥的一面。
道家有气沉丹田之说。如将黄河人格化,安澜湾即是黄河的丹田。黄河径流之内气,与黄河流域之外气聚合于此,终成其雄浑博大的视觉空间冲击力。
齐人治水,目的始终围绕“安澜”
人类文明,始于大洪水时代。治理黄河,是夏商周三代以前早期帝王的历史使命,大禹是他们的杰出代表。《汉书》载:“禹治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过郡三,行三千里。”千乘位于今高青县唐坊镇,漯水时为黄河支流;今黄河安澜湾为漯水故道。大禹还黄河以安澜,安澜湾留下了大禹永恒的足迹。
黄河文化,从地理位置上看,自上而下由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四大部分组成。齐鲁文化,又称山东文化,由齐和鲁两部分组成。历史上黄河偏北,鲁国与黄河之间隔着卫国和郑国。所以,齐鲁文化只有齐文化与黄河直接产生关联。姜太公始建都城在高青,所以高青堪称齐鲁文化与黄河文化的交汇点。
齐国位于黄河下游,治理黄河始终是齐人的重要责任。齐桓公九合诸侯,提出“无障谷”“无曲防”的要求,在中国最早提出了黄河流域共治的方案。“无障谷”即不允许在河谷中修建水坝类障碍物;“无曲防”即不允许在河边修筑影响他国行洪安全的大堤。在这里,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站在了有利于诸侯各国、要求各国共同治理的高度,解决黄河的“安澜”问题。黄河大规模筑堤,始于齐国。《汉书·沟洫志》载,当时沿黄诸侯各国“雍防百川,各以为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可见大规模修筑黄河大堤是从齐国开始的,因为齐国地势低洼,容易被洪水侵袭。他们的做法是沿国境线,在主河道以外25华里处修筑大堤。齐国修堤的结果,是河水到齐地后,遇到大堤的阻拦,水位抬高,威胁到上游赵国和魏国的行洪安全。于是,赵国、魏国有样学样,也仿照齐国的做法在黄河主河道以外25华里处修筑了黄河长堤。
汉代,著名的水利专家王景在治理黄河,主要治理地段从河南濮阳至千乘地。此后与本地黄河治理联系密切的是清末的刘鹗。他们在不同的时代,都为黄河安澜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安澜”,是齐地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西周初期,姜尚至齐,《左传·僖公四年》载:“昔召康公……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西至河,即西到黄河,初建齐国以黄河为西界。太公治国重要政策是“兴鱼盐之利,通商工之业”,《管子》载:“北海之众毋得聚庸而煮盐。然盐之贾必四十倍,君以四十之贾,循河济之流,南输梁、赵、宋、卫、濮阳。”黄河在下游与齐国境内的另一条大河济水相通。济水,与黄河同为古之“四渎”,先秦时代为黄河重要支流,下游在齐国境内。可西出荥(音xing)泽以通黄河,东下千乘以达渤海,南连汴、菏以通泗水入淮,为黄淮之间的航运干道。这样互相衔接,实际上构成了一条齐国与黄河中游各诸侯国的水上交通要道。黄河安澜,齐国鱼盐之利才能转化成真正的商品,并通过济水、漯水入黄河水上运输进入中原地区,为齐国带来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反过来说,如果黄河在齐国八百年期间“三年一决口、十年一改道”,其北部沿河、临海疆域时时泡在洪水之中,哪里有鱼盐可用?又哪里有可行的水上运输通道?
齐桓公鼎盛时期,疆域西至于济(济水,地在今济南市长清区),北至于河。临淄位置偏东,要有效维护北部疆域的安全和发展,确保黄河安澜十分重要。尤其是到了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齐国的主要威胁来自一河之隔的西北部晋国或后来的三晋之地。于是,有了齐灵公“堑防门”,先是有了防洪大堤的修筑,才有了后来阴差阳错齐长城的诞生。齐威王时代,任命盼子守齐国西境,“赵人不敢东渔于河。”盼子治理地方固然得法,向使齐国屡遭黄河泛滥侵袭,民生凋敝、经济落后,盼子纵有天大的本领,面对强邻的压力也无能为力。
时至战国,在齐国境内的淄水与济水之间,又开凿了人工运河,更进一步通过济水通黄河、再联通其它水道,使临淄和其他经济都会都能发生密切关系,这样自然就增加了齐国的强盛和临淄的繁荣。
汉代,齐国北部崛起了千乘城。千乘之盛,与黄河密切相关。此地东临渤海千乘入海口,便取鱼盐之利。漯水横穿全境,南近鲁中铁矿,水上运输上达黄河直通中原。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他在全国设立35处盐官、铁官50处、有记载的均输官1处,千乘郡均设。时黄河波澜不惊,千乘高度发达的盐铁业带动了商业阶层的崛起,一船船的海盐、铁器从千乘海口上溯,经济水、漯水入黄河运往中原地区,换来的财富为千乘文明的兴旺发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发展成为汉帝国东方的经济重镇。千乘之衰,直接受害于黄河的决溢。《资治通鉴》载: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泛滥兗、豫,入平原、千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水居地十五万馀顷,深者三丈;坏败官亭、室庐且四万所。”以至于汉成帝更年号“建始”为“河平”,祈盼黄河洪水平复。此后两年,即河平二年(前27年),黄河又决于平原,洪水灌入济南郡、千乘郡,灾情有建始四年那次水灾的一半惨重。王莽篡汉三年(11年),黄河再次发大洪水,决口于魏郡,泛滥于千乘。经此三灾,古城一蹶不振。
齐文化的核心要义,包含着“安澜”
齐国贤相管仲,提出了“水为万物之本源”的哲学命题。他辅助国政,倡导治国先治水;治水的重点,在“决水潦, 通沟渎, 修障防, 安水藏。”安水藏,即将汪洋恣肆的水,引入合适的水库,使之安静下来,成为宝贵的资源宝藏。他认为君主应该解决五件大事,其二是“沟渎不遂于隘,鄣水不安其藏。”他提出“六兴”富民的措施之一,是“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此谓遗之以利。”
稷下学,战国中期黄河文化的一座巅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培植了中华千百年思想文化的根基,极大地促进了黄河文化的繁荣发展,也是黄河安澜文化的重要源泉。稷下学者孟子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他说,中国能够吃上饭,得益于大禹有效地治理了黄河;黄河安澜,才能造福人类。孟子谴责魏国的治水专家白圭说:“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白圭人为修筑堤坝制造洪水侵害邻国,有违“安澜”之道,受到孟子的谴责。他还说:“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在他看来天旱、洪水的灾害,胜过社稷之重。稷下祭酒荀子在《修身》中提出:“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大意是,堵塞水源,开通沟渠,即使长江黄河的水也会干涸。”在他看来,人应该与大江大河和谐相处,人恣意伤害河流,必遭受江河的报应。
大河汤汤,远行万里,来到齐地,对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齐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黄河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复合体,但其终极价值在于安澜。黄河安澜,在齐地实现;因为容纳了黄河,齐文化也更为雄浑和博大。
人民治黄以来,山东省淄博段实现了“安澜”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8月1日,黄河在河南省兰阳的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河道经今高青地东入大海。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公元1895年8月)10日凌晨,黄河在马扎子决口。此次水患,在今高青境内压沙13225万立方米。从此,青城县境“地被沙压,沃野变瘠壤”,3年内未能恢复生产。清末民国,黄河洪水屡次侵袭本地,洪流所到之处,死人无计,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1938年6月,蒋介石政府为阻截日军西进南下,在花园口人为造成黄河决堤改道。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决定堵复花园口导黄归故。并于1946年3月1日开工实施堵口工程。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新生的山东人民治黄机构,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束水归槽,防治河患”的重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解放区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锨”,对黄河大堤进行了大规模的加高培厚,修复了千疮百孔、残破不全的故道堤防,将历史遗留下来的秸料埽坝全部改建为石坝。1947年3月15日,黄河花园口堵复工程合龙,黄河流经本地,顺利归故。1946年“人民治黄”70余年来,高青县先后组织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修堤,来自全县的民工车推、肩抬,运土筑堤,辖区百里长堤,历经1976年、1996年两次大的洪水侵袭而巍然不动。一代代治黄人兴利除弊,将桀骜不驯的黄河改造成润泽一方的益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黄河安澜。
政通人和,海清河晏,黄河之水成为淄博经济的大动脉,黄河也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河。
开国将帅黄河岸边的征战,也是“安澜”的应有之义
许世友、陈毅、粟裕三位开国将帅,在安澜湾侧,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1940年,山东纵队第3支队奉命整编为山东纵队第3旅。11月初,许世友、刘其人等抵达清河区,在滨县刘春家村(今属高青县常家镇,位于黄河南岸)与杨国夫、徐斌洲、李曼村、景晓村等会合,共同研究了部队整编与根据地建设问题。此次商讨对于改善黄河下游两岸抗战局面,夺取清河军区八路军对日斗争的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陈毅、粟裕两位将军率大军自鲁中地区北行,过小清河经青城至今木李黄河浮桥处,渡过黄河,抵达北岸的惠民县清河镇。在渡过黄河时,陈毅将军豪迈的说:“今日我携万民渡河,不久我军将饮马长江!”
在战争条件下,他们运筹帷幄,指挥有方,勇斗敌顽,为平复战争狂涛给黄河下游两岸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剪除战争的波澜,还人民以平安幸福,也是安澜文化的应有之义。
人心、人性中,都珍藏着一道“安澜湾”
万里黄河一路坎坷,终到理想的港湾—安澜湾。人,形形色色;生活的轨迹,各自不同;人的理想和追求更是千差万别。但人生的终极目的,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心安”。多数时候,人往往处于一种“心不安”的状态,佛家说人生难逃七苦:“贪、嗔、痴、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失荣乐。”七苦皆会让人心躁动。人秉持躁动之心,终日劳顿,难免身心疲乏,从而对安宁、安祥、安然的生活心向往之。《地藏十轮经》上说:“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人其实和大河一样,也许历经坎坷,才知道平安宁静的重要性。人心殊途,同归于安澜的港湾。这也是安澜湾之所以打动人心的地方。
放在齐鲁文化的大语境中看,山东有黄河、泰山。有泰山而国泰,因安澜而民安。
万里黄河一路千转百回波涛汹涌激流澎湃,来到她九十九道弯的最后一道弯,浪涛趋于平复,往东顺畅流入大海。在淄博、在高青,成就了安澜湾这个黄河地标。近年来,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委、县政府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着力推进“五区建设”、做好“三篇文章”,打造黄河明珠,随着“黄河国家公园山东段大安澜湾景区”项目的深入实施,安澜湾一定会焕发出她更加美丽璀璨的光妍。
作者:孟庆尧,现任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淄博市政协首批、第二批文化文史专家,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政府史志办副主任、高青县黄河文化研究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