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环球 > 亚洲 >

刘鹗“千乘”治黄考

来源:世界旅游报 2025-07-22 17:36
刘鹗(1857-1909年),字铁云,笔名鸿都百炼生。生于江苏镇江,死于乌鲁木齐,以深厚的文学造诣被广为推崇,更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在医学、数学、理学、佛教、金石学、水利学等方面的成就著称于世。他一生著作广博,其《老残游记》被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享誉文坛。

《老残游记》开篇,是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开始的。此后梦游蓬莱,进济南、下曹州、经东昌、到齐河、回济南、上泰山,展开了他的鸿篇巨制。关于高青一段是这样写的:“这年刚刚走到山东古千乘地方,有个大户,姓黄,名叫瑞和,害了一个奇病:浑身溃烂,每年总要溃几个窟窿。今年治好这个,明年别处又溃几个窟窿。经历多年,没有人能治得这病。每发都在夏天,一过秋分,就不要紧了。

那年春天,刚刚老残走到此地,黄大户家管事的,问他可有法子治这个病,他说:“法子尽有,只是你们未必依我去做,今年权且略施小技,试试我的手段。若要此病永远不发,也没有什么难处,只须依着古人方法,那是百发百中的。别的病是神农、黄帝传下来的方法,只有此病是大禹传下来的方法。后来唐朝有个王景得了这个传授,以后就没有人知道此方法了。今日奇缘,在下到也懂得些个。”于是黄大户家遂留老残住下,替他治病。说也奇怪,这年虽然小有溃烂,却是一个窟窿也没有出过。为此,黄大户家甚为喜欢。

古千乘是哪里?上文有详细考证。1991年版《高青县志》载:千乘城始于战国,因齐景公有马千驷常猎于此得名,遗址有二,一在唐坊孙集东南,一在旧镇(原属高青)樊家西南。如何解读刘鹗的这段文字?名瑞和的黄大户,说的就是黄河;溃几个窟窿,就是黄河发大水决口;大水发在夏季,当然秋分过后就不要紧;神农是《本草》,黄帝是《内经》,大禹传下来的,只能是治水的经验。文中说“唐朝有个王景”,不知道作者失误还是有意弄错,王景是汉代人,他得到的“大禹的传授”,也只能是治水的方法。

《老残游记》文中多象征隐喻,主人公铁云,以摇铃游医的身份出现本为虚托,这段文中全文不离治黄,治黄才是铁云的主业。作者下笔先写在古千乘地治黄且小有成效,后文尽管也写到了治黄但铁云都是旁观者,可见刘鹗十分看重他在古千乘的这段治黄经历。当然,小说不能作为信史,仅凭上文还不足以断定刘鹗曾在高青生活和工作。此后,顺着这一线索笔者进一步考证,刘鹗在高青的经历,才逐渐有了一个基本清晰的轮廓。

刘鹗之父刘成忠(1818-1883年),字子恕。清咸丰壬子进士,改庶吉士,授职编修。《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一书说他“历官御史,授河南归德府知府。讲求治河之策,宣障有功,旋以剿捻劳绩升河南南汝光道,调开归陈许道,益以治河为急务,着有《河防刍议》。”可见刘鹗之父曾任地方官,在治理黄河方面政绩卓著,且有治河理论著述。刘成忠还善于河工算学,热衷于西方新兴的科学技术。刘鹗早年随父在任所,得益于良好的家学传授,年未逾冠便“精畴人术,尤长于治河”。

光绪十三年(1887年),河决郑州十堡险工,口宽百余丈,河水泛滥一年之久也未能堵复。光绪十四年(1888年),刘鹗以治河专长到河南投效时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的吴大澂,很快便得到了吴大澂的赏识和重用。他首次在施工中使用了从国外引进的“水泥”(混凝土)。大幅度提升了工程进度和质量。《老残游记》说刘鹗主张“筑堤束水,束水攻沙”,施工时“短衣匹马,与徒役杂作;凡同僚所畏惮不能为之事,悉任之”。堵口工作很快便取得了进展,是年冬,黄河决口合龙,刘鹗也因此名声大振。

决口合龙之后,吴大澂又奏请测绘河南、直隶、山东三省黄河河图,由易顺鼎总司其事,刘鹗、冯光元、董毓琦三人任提调,并从福州船政局、上海机器局、天津制造局、广东舆图局抽调了20多位精于测绘的技术人员参与其事,分段开展三省黄河全图测绘工作。这也是中国第一次用新法开展黄河测绘工作。刘鹗此行亲自带队进行沿黄实地的考察勘测,结合翻阅沿黄各州县县志以及河工资料,于次年(1890年)完成了三省黄河的全部测绘工作,形成《三省黄河全图》,被呈至皇帝御览,永留皇宫。此书共计5册150篇,内容涉及河道走向、接纳支流情况、两岸堤坝等水利工程情况。在治河堵口和测绘工作的实践基础之上,刘鹗另撰有《治河五说》《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河工禀稿》等,再加上算学著作《弧角三术》《勾股天元草》等著作,使刘鹗在治河、算学等领域名声大噪。

《老残游记》后记上说:刘鹗先是在河南具体负责测绘豫、鲁、直三省黄河图,后转赴山东,山东巡抚张曜有感于刘鹗的敬业干练,任命他为黄河下游提调。到任后,他力排同僚“不与河争地”之说,主张“筑堤束水、以水刷沙”,并撰写了《治河五说》阐述治河主张。此后,刘鹗在山东治河三年,未溃成灾,“河工冠于诸省”。

刘鹗到山东后的治河思想,在《老残游记》中,也借助与宫保(即山东巡抚张曜)的对话进行了阐释:老残道:“宫保的政声,有口皆碑,那是没有得说的了。只是河工一事,听得外边议论,皆是本贾让三策,主不与河争地的?”宫保道:“原是呢。你看,河南的河面多宽,此地的河面多窄呢。”老残道:“不是这么说。河面窄,容不下,只是伏汛几十天;其余的时候,水力甚软,沙所以易淤。要知贾让只是文章做得好,他也没有办过河工。贾让之后,不到一百年,就有个王景出来了。他治河的法子乃是从大禹一脉下来的,专主‘禹抑洪水’的‘抑’字,与贾让之说正相反背。自他治过之后,一千多年没河患。明朝潘季驯,本朝靳文襄,皆略仿其意,遂享盛名。宫保想必也是知道的。”宫保道:“王景是用何法子呢?”老残道:“他是从‘播为九河,同为逆河’,‘播’‘同’两个字上悟出来的。《后汉书》上也只有‘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回注’两句话。至于其中曲折,亦非倾盖之间所能尽的,容慢慢的做个说帖呈览,何如?”

当代著名纪实作家寒波(戴笑天)所著《老残遗恨》载,刘鹗到济南为光绪十五年(1889年),离开山东进京是光绪十九年(1893年)。这近五个年头的时间他都在黄河下游提调的任上。《山东省志》载:光绪十六年(1890年)山东巡抚张曜奏请委派三游总办,下游总办驻惠民清河镇。这段时间,下游总办虽驻清河镇,但它的工作重点,却在南岸的“古千乘”及其下至利津河口地段。除了督修北岸官堤外,其任务有二,一是在南岸弃民埝守官堤,展拓河身。这与《高青县志》的记载相符:“1886年至1894年废民堰,以官堤为基础加培高度为2.2米,帮宽12.1米,顶宽6米。”二是组织南岸滩区村庄搬迁。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曜因“南岸历城以下各州县夹河以内村庄,终年浸于黄流,民情困苦”,上疏奏准迁出堤外建新村安置。至光绪十九年(1893年 ) 共迁出 13 州县夹河村民59800户,建新村557处。高青现在的沿黄村,很多在村名前冠以“新”或“外”字,比如新赵、新徐,外王、外赵等。这些村大都是从黄河堤内迁出的。其中有一部分村迁出时正是那段时间。可以推断,在高青及其他下游沿岸具体负责实施这些任务的,就是作为下游提调的刘鹗。这也就暗合了《老残游记》中关于铁云在古千乘给“黄大户”“治病”的描写。

1891年7月21日,张曜因治河患上重病去世于任上。福润继任山东巡抚,刘鹗结合在山东办理河务的实践,对原《治河五说》进行了补充,增加了《治河续说》两篇,提出“修民埝束水攻沙”“筑斜堤澄淤填堤”“建滚坝播河涨泄”“补大堤同河启塞”四种措施,呈送给福润,深受福润赞许并得到器重。福润两次向朝廷保荐其赴北京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任职,在推荐信上写道:“该员向习算学、河工,并诸机器、船械、水学、力学、电学,着有《勾股天元草》《弧角三术》《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前河臣吴大澂、前河南巡抚倪文蔚于郑工合龙后,测量直、东、豫三省黄河绘图送呈御览,即该员办理。其所着各书,考据尚属详明,有益于用……查该员学术渊源,通晓洋务,仰恳天恩,准由奴才将该员刘鹗,咨送总理衙门考验,以备任使之处。”清廷嘉许其功,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知府任用。

刘鹗在高青治黄的成效如何?笔者所能找到的资料唯“河工冠于诸省”一句。但联系到他在高青的实际情况看,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一、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于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后,黄河漫流泛滥达20余年,高青及其他山东下游沿岸几乎“无岁不决,无岁不数决”;二、翻看1991年版《高青县志》,在刘鹗担任下游提调的1889-1893年,高青境内无一次黄河决口的记录,这也印证了刘鹗自己说的“却是一个窟窿也没有出过”;三、刘鹗离开后的1895年和1900年,高青境内却又发生了马扎子等两次大的决溢。从这个角度说,没有记载的功绩,胜于有记载的功绩。而刘鹗此后升迁知府任,也是他在古千乘治河有功的一个侧证。

刘鹗博学多才。美籍华人马幼垣在其编著的《中国古典文学辞典》中称刘鹗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和慈善家”。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评价说:“前有曹雪芹,后有刘铁云。”(作者 孟庆尧)
投稿郵箱:mishu@188.com Copyright © 2017-2019 unwto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